论“大语文”教学思想

时间:2022-10-13 01:02:07

论“大语文”教学思想

摘 要:“大语文”教学思想,是叶圣陶先生最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语文回归本真。从注重道德情感的渗透、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注重阅读素材的积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对“大语文”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情感;课程资源;阅读积累;实践活动

一、“大语文”教学注重道德情感的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过重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著名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行北师大语文教材较具情感性,所选文章表现了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人生美、艺术美。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真、善、美,使他们正确把握文中奔腾宣泄的情感激流,领悟文字中的情感脉搏。

二、“大语文”教学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那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质量的提升源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往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基本上受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参和教材的束缚,教学过程也是执行着教学计划,遵循着教学大纲,讲授着教学课本,这些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发展,更不能适应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与学习语文多样性及广泛性的需求。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人文、自然、社会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只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以课本为依据,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参、课本、教学挂图、配套读本以及教师的教案等,可以说教材资源丰富的内容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使自己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在“大语文”教学思想指导下充分挖掘教材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环境

传统的教学环境,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功能,学生缺乏温馨的学习环境,应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温馨、舒适、具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交流与探讨。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题目“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一种事物”时,在课堂上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本地最常见的水果――苹果,先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接着品尝味道。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轻松快乐,生活气息浓郁,能够畅所欲言。

三、“大语文”教学注重阅读素材的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知识的积累、感悟与熏陶,重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了丰盈不竭的素材,学生写作才会文思泉涌。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阅读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也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进一步扩大,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点滴感受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开展读书活动,是创设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必要条件。

1.积极创造读书条件,共享阅读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读书条件,我组织学生用零用钱购买喜欢的书籍,并在班级建立“班级读书角”,学生随时在班内进行读书活动,同学间互相借阅、交流,既做到了资源共享,又增强了彼此的情感。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开展班级读书会

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的观念。例如,开展班级读书会,定期为学生确定读书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分享阅读感受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热情。

3.进行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中,应把阅读积累素材与日常生活素材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与领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时,组织学生进行“评古人之乐、学古人之乐”的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凸显了学习古文的现实意义。

四、“大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纵观以往教学,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缺乏现代化生活气息与学生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很难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以,要想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教师就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思想,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寻找思维的源头活水。

1.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课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语文学科综合性强,课外活动内容多,教与学天地非常宽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打破书本学习的限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经常组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天空下和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体验、实践、创新,给学生架起一座语文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地名》前,我指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写一写”等多形式,多渠道了解当地地名来历,搜集关于当地地名的典故,在课堂交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了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有限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只能使少部分学生施展才华,而大多学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为此,我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演讲会、小品表演、办手抄报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实践的契机,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然后能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白语文弘扬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凸显着人文光彩,我们必须走“大语文”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语文。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1版.语文出版社,2003-1:5-10.

[2]苏平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计算教学也要讲教学策略 下一篇:煤矿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