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时间:2022-10-13 12:41:10

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现在很多学生爱听故事,不爱听课,但课堂不可能全用来讲故事,所以语文课没法上得那么趣味盎然。只要是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不管朝哪个方向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考试。语文课作为一门“主课”,每当学生将它和考试联系起来时,无不对其敬而远之。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吸引学生跟男生谈恋爱时吸引女孩子是一样的。

一、“第一印象”很关键

谈恋爱时,给女孩子的“第一印象”好不好很关键,不同性格的人期待的“第一次见面”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霸道总裁,就有人喜欢花美男,调换一下见面对象,可能第一次见面的效果就会天差地别。

上语文课相比于谈恋爱的优势在于,你的对象没办法拒绝和你每天的见面,她给了你三年死缠烂打的机会,而每一次的新课,就是一次新的开始,作为老师,你可以好好地构思如何让你的课堂吸引学生。而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比如讲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如果按照正常的套路开场,讲作者生平、风格、然后翻译诗歌、赏析诗歌、背诵诗歌,学生每一堂课都是这个套路,有什么意思呢?我在讲这首诗的时候,是从陶渊明讨饭(《乞食》)的故事开始讲起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大诗人陶渊明还要过饭,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不光要到了饭,主人还请他喝酒。然后我们再联系之前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学生又有了新的理解。然后再谈陶渊明的家世,让同学们了解到原来陶渊明早年也是名门贵公子,而今沦落到出门乞食。

这时再来讲这首诗,效果是很不错的。

对于普通学校的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一堂课是不是知识结构完整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在讲课的时候,他不是睡着的。做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从讲台上走下去,像朋友一样与他们聊天,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学往往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甜言蜜语”多一些

没有哪个女孩子能够抵挡“甜言蜜语”的攻势。魏书生老师有一期讲座专门谈了“赏识教育”,他首先讲的是“民主”,强调要为学生服务。这真是教师立场的巨大转变。传统教育中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是学生“求学”的对象,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当然,那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而今天,同样是“求学”,却是家长、老师求着孩子学,虽然很无奈,很不合理,却是社会现实。

所以同样是“求”,“求”学生学和追求女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教学中,每个老师都知道“表扬、鼓励、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表扬,表扬后是不是有效果呢?“不错”“很好”“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正确”,这些话说多了,孩子都听腻了。

首先,表扬得真心诚意,意有所指。表扬学生,只有针对他真正的进步、优点的肯定,才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其次,表扬的话也得换着花样说。回归到语文教学,当你表扬学生的时候翻来覆去就是“很好”“太棒了”那么几个词,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在讲萧乾的《吆喝》时,因为作者运用的是北京方言,所以那堂课我在表扬学生回答时,也多加儿化音“哟,xx这回答说道老师心坎儿里去了”“嗯,xx同学一看就是有生活体验的,回答的有味儿、地道”,这些语言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有了这样的口语交流后,再讲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时,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现实语感了。

三、“木讷”的人谁喜欢

如何让语文课堂吸引学生,很多人有不同的办法,如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融入到课堂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推行民主课堂,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的学科,让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是基本要求。

那么语文课回归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说”是基本的基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自己的诗文很难写得比课本上那些名篇好,但相比于李白、苏轼、鲁迅、朱自清,语文老师最大的优势是――你可以亲自下场向学生展现语言的魅力。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口语运用对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有着极重要的意义。语言的作用是对客观事物与事件进行表述、描述。比如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我用感性而醇厚的声音对曾经的罗布泊进行描述“这里曾经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里曾是遍地的绿色与金黄的麦浪,这里曾经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这段话中很多词语都是课文中出现的,而我将它们贯穿起来,成为一段语言优美的描述性的语段。这时即使没有图片,学生也能够通过老师的口语描述想象曾经美丽的罗布泊。美丽的风景与典雅的口语相得益彰。

如果老师每堂课都要用典雅文艺的语言进行授课,把课上的跟朗诵比赛一样,那么对学生也有极高的要求,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文艺范,更多的学生对口语的表达其实要求很简单――好玩有趣。比如在上《俗世奇人》时,有一段写杨巴凭一张巧嘴,妙化危机。我请不同的同学演杨巴,我演李鸿章,来看看不同的回答有没有不同的效果。某学生演杨巴说:“大人,这不是灰尘,是芝麻啊。”我扮演李鸿章说:“那你是说我错了咯?”“是啊,大人!”“哎,这点小事我都会错,看来我老了啊,这大人要不您来做?您做的一定比我好啊!”“……”“气死大人我了,还不退下。”这个同学灰溜溜地回到座位,此时课堂中一片笑声。通过反复对比,学生越发理解杨巴回答的巧妙。

语文课堂上老师做到三分文雅两分逗即可,因为剩下一半要靠学生自己去感受。

总之,语文课堂的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讲解语文课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极好的文化和美学的载体,将语言运用好来,对我们提升课堂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上一篇:浅析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幼儿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