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时间:2022-10-13 12:20:34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我校是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特色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关于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我校开发了素描、速写和色彩等美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校的艺术特色。遵循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利用学校有独立的艺术教学楼、专门的画室、设备较好的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的有利条件,笔者开发了“欧洲文化游”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

“欧洲文化游”课程内容着眼于“文化”,涉及美术、文学、历史、哲学和地理等诸多方面,既有万花筒般的绚丽多彩,又有望远镜般的细致,一共18课时,具体如下:

第一课:从维纳斯说起——简介西方美术史

第二课:法国巴黎印象

第三课:法国卢浮宫名作欣赏

第四课: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第五课:与莫奈一起品画

第六课:观看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法国西蒙·波伏娃传记电影)

第七课:德国法兰克福和慕尼黑印象

第八课:观看电影《罗丹的情人》

第九课:荷兰阿姆斯特丹印象

第十课:观看电影《文森特·梵高》

第十一课:介绍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

第十二课:介绍荷兰画家鲁本斯的作品

第十三课:世界上最“色”的城市——丹麦的哥本哈根

第十四课:罗马印象

第十五课:西班牙建筑师高迪

第十六课: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游览

第十七课: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欣赏

第十八课:写一篇有关你所喜爱的人物或者地方的艺术评论

在这18课时的内容中,第一课是总领性的。因为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而文化的内涵太广,就我们美术课程来说,总是很自然地会从美术史着手。笔者首先从一个点(即维纳斯)说起,使学生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即自然主义—古典主义—主义—禁欲主义—人文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这样一个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分三个专题。第一个专题采用播放DVD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历史名城的人文景观、异域风情等,把他们从枯燥的题海、压抑的考试中拽出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第二个专题,向学生介绍西方美术史上最耀眼的几位明星画家,如伦勃朗、达利和梵高等,挑选一些他们的经典之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欣赏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夜巡》:“全画的色调是典型的伦勃朗风格,在黯淡的背景中,因光的照射而呈现出生命的色彩。画面中的人物都如真人般大小,虽人物众多但主次分明,除了两个队长和一个小女孩之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并有一种向中心汇聚的动感……”第三个专题,采用播放电影的形式来向学生介绍几位画家、哲学家或作家的生平轶事或者代表作品。有些教师觉得在美术课上放电影有忽悠学生的嫌疑,殊不知在美术课上放电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实,电影是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摄影之后的第九类艺术,也可以说电影包含了前面的八类艺术。如根据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对圣母院这座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欣赏——它被称为“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宗教主义和美学观念紧密结合是风格成熟的基督教堂共有的特征。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可与巴黎圣母院相互辉映。雨果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为世人塑造了格雷佛广场上美丽、热情又心地善良纯洁的吉普赛女郎爱丝梅拉达,外貌丑陋但心灵纯洁敢同邪恶斗争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看似道貌岸然、博学而又卑鄙的副红衣主教克洛德。雨果通过这些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中世纪黑暗的教会,男主人公卡西莫多最后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愤心情,敲响了法国封建势力的丧钟。

二、课程实施案例:《从维纳斯说起》的教学

(一)自然主义——《维林多夫的裸女》

教师首先呈现《维林多夫的裸女》图片(如图1),让学生描述“看到了什么”以及“是否觉得美”。然后讲解:“最早的维纳斯——维林多夫的裸女,它很小,脸部和四肢都极简化、淡化,而与生殖相关的部位却被极度夸大、强化了。她其实代表了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生存需要和生殖需要。”

(二)古典主义——《米洛的维纳斯》

教师首先呈现《米洛的维纳斯》图片(如图2),让学生描述“看到了怎样的维纳斯”。

然后向学生介绍主要的几个古希腊神祗,讲解“金苹果”的故事(在美的角逐中,维纳斯挫败了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天后赫拉,赢得了金苹果)。

接着介绍希腊人的“风格的形成”:“希腊人的体育竞赛本来并不是的,只是到了公元前720年的第15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上,一位名叫奥耳士波斯的运动员在激烈的运动中,腰下吊着的那块遮羞布意外脱落,他当时无暇顾及,继续奔跑,结果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在场的观众都被他那发达的肌肉、灵活的关节、矫健的姿态在激烈的运动中所呈现的美惊呆了。从此,奥运会开启了竞技的风尚,也为当时的艺术家研究人体、表现人体提供了条件。”

最后,介绍米洛的维纳斯之美:“她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她的长裙欲褪未褪,只出上半身,更在于她的面部表情实际上是没有表情,而没有表情又恰恰正好是她的表情。这种既没有丝毫的欢乐也没有丝毫的悲哀,仿佛像清泉一般纯净、像寒星一般冷漠、像梦幻一般飘忽的表情,颇有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乐无乐’的意味,这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也正是希腊古典艺术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三)主义——《诱拐欧罗巴》

教师呈现《诱拐欧罗巴》图片(如图3),并结合当时背景讲解其中的故事:“希腊化时期的人性泛滥决开了‘神明’的大堤。罗马帝国时代的人欲横流更是使‘静穆’的天平彻底倾倒,失去了神明的女性美,从此不再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式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成了悦人媚人娱人的工具,成了满足男性官能享受的器物,女神沉沦了。”

(四)禁欲主义——《巴黎圣母院》

教师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述:“在中世纪,教会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女巫巫术行为泛化、妖化、恐怖化。女神被迫害成所谓的‘女巫’‘女妖’。”

(五)人文主义——《维纳斯的诞生》

教师呈现《维纳斯的诞生》图片(如图4),先让学生描述“这是怎样的维纳斯”。然后进行讲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在复兴希腊艺术的姿态美、肉体美的同时,也汲取了宗教艺术的营养,即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面貌的刻画与揭示,古典主义的优美静穆,中世纪基督教主义的深刻内省,就这样交织在人文主义这个初生的婴儿身上,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在洋溢着女性美的温柔和青春气息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伤情调,弥漫着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氛围,历史的真实正是这样。就在《维纳斯的诞生》之后的9年,一场扑灭新文化的‘澄清风俗’运动,便随着极端敌视异教文化的僧侣萨伏那罗拉掌握了政权,而在佛罗伦萨发生了。”

(六)写实主义——《的玛哈》《着衣的玛哈》

教师呈现《的玛哈》《着衣的玛哈》图片(如图5、图6),让学生欣赏并“比较哪幅画更美”。明显是《的玛哈》。当时的西班牙以天主教势力猖獗、宗教裁判所严厉而著称于世,不但画绝对禁止,就是无袖上衣也会被拒之于教堂大门之外,戈雅是敢于以自己的作品向宗教裁判所抗争的最突出的一位画家。唯其如此,他才被誉为“近代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奠基人之一”。美术史家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史从戈雅开始的。”

(七)现代主义——《带抽屉的维纳斯》

教师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带抽屉的维纳斯》(如图7):“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世界的新发现、哲学世界的新观念和现实世界的新经验,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风景。《带抽屉的维纳斯》沿袭了艺术家达利的魔幻主义风格,借用了具有古典主义的女性美。它以带有‘黄金分割’典范形象的断臂维纳斯作为原型,并在其身体上荒诞地开了9个匪夷所思的抽屉,分别位于额头、下巴、前胸、双乳、腹部、左脚关节、左脚小腿与底部裙摆处,表现了‘爱的虚幻和美的怪诞’,象征着西方心灵在恶梦惊醒后的自戕与自赎,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断臂女神维纳斯的重读、无限的联想及剧烈的心理震荡。”■

上一篇:灵动对待“写字10分钟”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