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12 09:12:59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46-1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两个意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而在现今的物理日常教学中,教师还习惯着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每一堂课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学会了物理知识而不会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的七大环节中,“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施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来得更重要”。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便没有伟大的发现”。物理学习重在思,贵在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萌芽。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运用各种有效的物理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来看,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能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获取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显得更重要。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让学生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是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一个物理规律前,可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尝试着提出前人在得出这个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所遇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如《愣次定律》的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闭合电路中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其感应电流方向用右手定律来判断,但这只是一个特例。在高中时,为了说明一般情况下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就引入了《愣次定律》。对这个物理定律的教学设计,可以先用演示实验,即电流表、螺线管用导线串联成一闭合回路,然后用条形磁铁移近螺线管、插入或拔出螺线管,让学生看到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而在这个电路中感应电流方向用右手定律来判断。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般情况下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别?并让学生去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跟那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

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物理教材中的基本规律、公式,要么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到、要么是理论推导并用实验来验证。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有些时候可以先拿出规律、公式,然后让学生去思考:针对这个规律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规律的得到要考虑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设计相对应的实验去验证?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又会碰到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学生所设计的实验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如误差比较大,甚至于实验思路本身就有问题,但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再去学习前人所设计的实验时,就会领略到前人巧妙的科学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奥妙,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验在高中教材中也很多。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中的卡文迪许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力常量测定的《库仑扭秤实验》、《杨氏双缝干涉》等等。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因而可以把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堂中,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针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物理时,碰到的都是经过提炼的物理模型,如“小球、轻杆、轻质弹簧、光滑斜面、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理想化模型。学生在提出、解决生活问题之前,首先要学会把生活的物理现象模型化。

因此,我们必须要具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地贯彻这一理念,以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比较海峡两岸语文教材教法,探微课堂教学的有效... 下一篇:浅谈中学体育球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