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尽显其本色美

时间:2022-10-12 07:33:19

让朗读尽显其本色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熠熠生辉,每一篇都有着独特之美。它需要人们细细读、慢慢品,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好似一壶美酒越品越觉香醇。朗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心与心交流,读者享受文本的与情趣的同时,领会汉语言文字的神妙与神韵,从而把个性化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朗读时,该豪迈时则豪迈,该婉约时则婉约,该高昂时则高昂,该低沉时则低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反映的作者生活感悟进行同构的过程中,散发出优秀文学作者的光辉。

一、 朗读感染心灵

一首好词,犹如一幅好画,妙不可言。有时,词中一个字,一个词,便可作为学生朗读时的品味点和情感迸发点,正所谓“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朗读时入情、入境、入心,好似涓涓细流润泽心灵。

《清平乐・村居》,一首暖意融融的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词中,一个“醉”字意蕴浓厚,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就紧紧抓住这个“醉”字,先让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想象白发翁媪一家此时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读整首词,我提出一个问题:“白发翁媪的‘醉’,仅仅是因为酒喝多的缘故吗?”这个问法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一生说:“这对白发夫妇是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了。老师你看,茅屋是农村特有的景致,虽然简陋却让人觉得亲切。清澈见底的溪水边长着生机勃勃的青草,小鱼小虾正在水中惬意嬉戏。”我点头赞许,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整首词,一生说:“老师,这对翁媪也许是为家庭和睦幸福而感到愉悦,于是陶醉在这种天伦之乐中。”我追问:“哪里可以感觉到?”有生说:“这对白发夫妇,携手一生,相敬如宾,多么恩爱!”有生说:“几个孩子小小年纪却十分懂事,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大儿子在地里锄杂草,二儿子学着编织鸡笼,小儿子横躺在溪头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煞是顽皮可爱!这样的一家人乐趣无穷,怎能不让人陶醉呢?”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了“醉”字背后的两层含义。学到这儿,我立刻引申了一步:“这首词,仅仅是这对翁媪醉了吗?”紧接着,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辛弃疾一生力主北伐抗金,希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自己能回家乡过上平静安闲的生活。但他晚年遭到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于是归隐江西上饶地区,以笔书写所见所闻,寄情于文字。”再次读词,读罢,有学生说:“这样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辛弃疾的内心,回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他是多么向往像老夫妇这样的生活啊!”有的说:“作者希望朝廷能够早日收复失地,让更多的百姓脱离水深火热处境,也能过上如此安宁平静的生活!”是呀,作者厌恶战乱,向往和平的生活,面对此情此景,心中荡起一层涟漪自醉也!

品味这个“醉”字之后,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整首词,配着舒缓的音乐,打着轻快的拍子,做着各异的手势,一字,一句,抑扬顿挫。此时的学生也醉了,醉于情感的潮汐,醉于作者的憧憬,在高尚的精神盛宴中感染心灵,品足语文味。

二、 朗读丰厚积淀

一个热爱朗读的孩子,必将为自己打开一扇至善至美的窗子,能将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背后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其喜悦不言而喻。教师应该做孩子习得朗读的扶手,授之以渔,让学生从学习、模仿中找到朗读的方向,逐渐自通,让朗读丰厚积淀,让心灵浸润在朗读的意境中。

1. 展现范读魅力。教师的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无疑给学生做了最好的示范。当学生在细心聆听时,恍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文本中美好的人性、多彩的形象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范读《爱如茉莉》,是一种平淡、温婉、恬静舒缓的美;范读《大江保卫战》,是一种深沉、从容、惊心动魄的美;范读《水》,是一种等待、渴望、饱含苦涩的美。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切艺术的灵魂都是节奏。读课文就像唱歌,像说话,有轻重缓急,有刚柔并济。在范读中,采用生跟读、师生共读、示范评价读等方式,撩拨学生轻舞飞扬的思绪,同时习得各种朗读技巧。

2. 揣摩人物原型。苏教版的许多课文,诸如《成语故事》《寓言二则》等,还有一些课本剧,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个独幕剧体裁的历史故事,对话生动,情节引人,朗读时何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呢?声音是一种传递文思的途径,但若能加之神态、动作等,则能让朗读更具语文味。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学习中,为引导学生体会林冲的谦和隐忍、机智勇敢,教师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抓住洪教头的“我偏不信他”、“来!来!来!”“把火烧天”等词,抓住林冲的“不敢,不敢”“请教了”“拨草寻蛇”等词,想象人物当时的情形,让学生加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林冲的一横、一退、一扫,就把使出浑身解数的洪教头打趴下了,这可真是四两拨千斤啊!学生仿佛亲临那精彩的现场。有的读出了洪教头“歪戴着头巾、挺着胸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的把林冲刚劲有力的招式,揉进了比武的几个回合,进行同桌表演读和小组表演读,于是林冲高大的形象在脑中渐渐清晰,洪教头最后羞惭而逃的丑态也尽显无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文本人物来一次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通过朗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动作和语言中的百味,读出了文中的反衬手法。朗读着,是美丽的,让孩子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见解。

3. 感受移情换位。学生朗读文章,感自己所感,思自己所思,在移情、换位中与“当事人”心灵契合,引发新的生命意识,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终于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流向天边。”朋友乘坐的船已经渐渐远去了,若你就是此时的李白,望着一江春水,忆着往日情意,你会在心里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李白的祝福,孟浩然一定会感受得到。此时的孟浩然站在船尾,望着岸上的李白,他又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通过角色体验和想象,感受两人间的真挚情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绵绵情谊像这长江水滔滔不绝。学生在换位思考后再朗读这一片段,必能把饱含着二人间的牵挂、惦记的情谊,读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 朗读追寻个性

朗读,因人而异。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学生的审美情趣、对语感的敏锐性等不尽相同,享受语言文字时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产生个性化的朗读。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脱离现实,而是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不同个体与同一个文本间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灵磁场,如同一个神奇的大匣子,汇集学生纷飞的思绪,学生融入其中,或激情昂扬,或神情自若,再通过朗读,替作者传递着文思、文意和情感。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的某个片段中,教师说道:“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形影不离。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兄弟俩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又浮现在眼前(此时播放音乐《良宵》,营造一个温馨又略带伤感的情感场)。他似乎看见月光下,他和弟弟互相追逐的情景;他又仿佛看见冬夜里他和弟弟秉烛夜读的画面。(相机出示)于是,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1(读片段):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所以才会勾起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生2: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诗人想念家人时那种望眼欲穿的情感。(读片段)

生3:我觉得还要把“埋怨”“偏偏”读得稍重些,这样可以表现诗人内心的无奈。(读片段)

生4:我觉得从诗人把月亮当成了人以及那个省略号中,可以看出诗人有满肚子的苦闷要倾诉,应该放慢速度读出那种忧郁、伤感的味道来。(读片段)

师:真好!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极具个性的朗读,极好地诠释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语言的每个细微处,都好比是琴弦上的某个音符,学生用欢畅淋漓的感悟,弹奏出了与文本人物情感的共鸣曲。朗读,需要个性,需要一枝独秀,更需要百花齐放。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灵磁场,相吸的是各异的慧心,只要能读出真意,不需刻意强求怎样读,也许这正是学生的审美特质所在。

文学作品,如同佳肴,极尽百味。朗读,是跃出纸外,是给作品以生命力,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用心去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从而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让语文课书声琅琅,让朗读尽显其本色美。

【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兰陵小学】

上一篇:悠悠“空”情说不尽 下一篇:像练习书法那样练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