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中差异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10-12 07:20:14

化学课中差异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摘要:每位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对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学生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这种差异也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应有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差异化教学的策略,以便让不同的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育;差异;分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63-02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开拓能力、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扎实工作,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不断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职责所要求的。一年来,我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特别关注了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情况,实施了各种有效措施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我校化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调查分析,认为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现将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子,认真备课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情况如何,教师必须全面了解。了解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差;学习差的原因是什么,是智商低,还是对化学不感兴趣,或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在校表现如何,家庭环境怎样,心理特点如何等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参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并根据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因素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组别,按照不同组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编写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充分做到“备课标、备教法、备学生”,最后写出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案。

二、面对差异,分类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不同梯度的练习题,进行差异化分层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目标。对A组学生采取“自学点拨归纳”的办法,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自学时间;对B组学生采取“讲解讨论归纳”的办法;对C组学生采取“点拨讨论讲解再讨论”的办法。首先,对于A组和B组学生的教学,在课堂中当堂完成,对于C组学生的教学,在课堂上完不成的也可以在课后或者在作业讲评中逐步完成。其次,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从这种满足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梯级训练,分期达标

教学是一种有具体目标的双边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前提。怎样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呢?我在课堂上围绕所授的知识组织学生练习,设计的练习题也分a、b、c三类,一是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的覆盖面多少,思维成分多少;二是体现在质的方面:如知识的深度、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具体操作时,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同一练习题对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进行有层次的练习,在基本题、综合题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延伸题,A组学生全做,B组、C组学生做基本题,鼓励B组学生力争选做综合题,做对的给予表扬、鼓励,答错者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让每一位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内容,逐渐使成绩提高;力争使A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较难的题目。例如,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后,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2.画出核电荷数为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填空,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①下列粒子中核内质子数最多的是( ?摇?摇)

A、NaB、P?摇C、FD、S

②下列数字为原子的核电荷数,最外层的电子数最少的微粒是(?摇?摇)

A、17?摇B、13C、16D、11

③原子的最外层为第二层,并且该层有7个电子,此原子是(?摇?摇)

A、NaB、Be C、FD、O

4.元素A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共有3个电子,元素B的B2-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是(?摇?摇)

A、AB2?摇?摇B、A2B3C、A3B2D、AB2

5.对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摇?摇)

A.属于同一种元素 ?摇?摇?摇?摇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摇?摇 ?摇?摇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要求C组学生完成1、2、3道题,B组学生完成2、3、4道题,A组学生全部完成所有题目。

四、课后训练,要求各异

课后让学生尽快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要求,对同一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内容和难易程度要有所不同,尽可能地体现差异化。除了课堂训练外,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分层次,每堂课布置作业,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布置一点让优生做的弹性题、思考题。我的做法是,对于A组学生,要求完成全部基础题以外,还要全部完成培养思维能力的拔高题,题目偏重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已锻炼其钻研探究、创新能力;对C组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应布置难度低、基础性强、简单思考后就能完成的基础类题型让他们完成,使这部分学生增强信心,消除厌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成绩。在作业批改上要优先批阅C组学生的,力争面批,并要当面点评表扬。对B组学生的作业要求以巩固基础知识、训练能力为主,让这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可以完成作业中的全部基础题和部分综合题。在作业批改时要注意培养能力的一些题目的对错,促使他们向A组学生逐步过渡。

总之,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老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法、学法,课后布置难度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巩固性作业。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化学教学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通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0)z012

上一篇:生物有机化学的教学探讨 下一篇:基于构型方式的快速读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