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探讨

时间:2022-10-12 05:24:40

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探讨

内容摘要:人性是文学的表现对象,没有了对人性的反映,文学就失去了生命。人性的内涵是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性的基本层次是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人性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共同决定了人性中有“差异性”和“共同人性”。所以,文学中所反映的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文从人性的定义、人性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 人性 基本内涵

一.人性的定义

对人性定义的探讨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性;2、共同人性是否存在;3、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4、人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或者人的本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属性。有的则把人性定义为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且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属性,有的则同时结合了上述两种人性的概念。从中国现代文学实际的应用来看,多数还是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区别人与动物,即把人性等同于人的本性来应用。

人性的定义大体概况为以下几种:1、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2、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3、人性即人的阶级性;4、人性即人的本质;5、人性即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6、人性即人的阶级性和共同人性的统一。

认为“人性就是阶级性以及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人还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入手的。人始终不能够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点,但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并不是人的人所具有的生理的、自然的、动物的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关系。在人性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的概念中,人首先具有的是自然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生存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生理需求。但是单单依靠生物层面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社会层面来共同完成,所以说,人性是一个自然问题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个体性和生物性属于人性的自然性,群体性和社会性则属于人性的社会性。社会是多年的、丰富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错综的,人性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是相互统一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过一个定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动物得以区分是因为人是社会化之后的动物,所以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说:“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永远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社会性的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性总是发展的、变化的、具体的,因为社会总是在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在随之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从“社会关系总和”这个层面上来说,人性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产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被马克思反复强调。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在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人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人拥有“共同人性”。“共同人性”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相同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意识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会形成并存在着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道德或伦理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共同人情”。从社会属性和共同人性的关系层面来看,人性的核心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简单相加的总和关系。

二.文学与人性

人性是文学的表现对象,没有了对人性的反映,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因为文学是作者情感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文学的欣赏直接体现的情感的共鸣上,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面貌是人所特有的,是人性的表现。

在文学创作中怎样准确的反映人性,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质量、社会效果甚至文学作品的成败。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不是纯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可以说人纯自然的属性是医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文学所反映的对象。有些学者从马克思的“人的一般本性”出发来在文学中提倡“人性”,其并不知道这个概念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理论前提提出的,它是一个理想的而非现实的尺度。以这个“人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现代文学容易导致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偏离和对文学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的否定。事实上,人世间不公平的在美的文学中所反映的时候,都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和美好的人生狂热的追求。这虽然不是一种普世的价值,但却是对一种普世情怀的表达。分清“人性”的概念,是对文学做出客观评价的基础。

文学人性是美和艺术价值的本质和基础。作家描写的客观对象和作品的基础是现实世界,只有表现出纯正美好的人情味和多彩丰富的人性的文学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是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人性同时也是文学发展的基础,人性的历史流变通过文学发展中的内在逻辑性来表现。人通过实践来与客观世界产生的联系必然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反映出来,而文学的核心元素就是人性。

文学的本质就是要表现人,我们所说的文学研究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研究人,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反映出人性之间的差异,所以说,所以说文学中所反映的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受不同阶段思想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的左右,而不断变化。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所以,人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学人性的理论也随着其发展而不断丰富。

三.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表达

1.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映的人性表现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上

首先,文学中的人性具有普遍性,这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种自然属性在文学领域中通过对自然对象赋予某种人的属性来表现。比如《小草》中小草的人性在于它的平凡、无私;《白杨礼赞》中白杨的“人性”在于坚韧、不折不挠,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牡丹的雍容华贵;雄狮的威风凛凛、威武雄壮;海燕的勇敢坚韧,等等这些都是文学所赋予的自然界的“人性”。

其次,人性具有复杂性,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社会是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人性也是有善、有恶有美有丑的,人性中的善、美是文学家所歌颂的对象。人性的真善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女主人公,丈夫赴前线时吃苦耐劳、侍奉公婆、抚养孩子,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得以表现,这种美、善的人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出来善、美的人性,中国现代文学中当然也有恶、丑、残缺的人性表达,这是文学家历来所鞭挞的对象。如鲁迅笔下《药》的主人公刽子手康大叔,愚弄百姓、无恶不作、杀人卖血,这种丑、恶的人性同样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高于现实的人性的文学人性

好的文学所反映的人性应是高于现实人性的,因为文学是深刻地、曲折地、概况地反映现实人性的。深刻地反映人性来自于深刻地观察、丰富而深刻地想象和联系,对人性的本质和内涵能够准确的把握,再通过独特的形象和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曲折的反映人性则是将人性附着于一个载体之上,通过这个载体曲折的表现出来。因为不同的一类人有不同的人性,同一个人的身上也会有着不同的人性,但不同的人其实又有着某些相同的人性,文学所要表现的就是将种种不同人身上的人性概括化、集中化或直观化,用一个个富有特征的活生生的文学形象来概括地反映人性。

享誉文坛的《女大学生宿舍》,出来独创、新颖的题材外,对同学之间纯真美好的友谊进行了讴歌。在、人性濒危、友情殆尽的年代,这种赞美人性、歌颂友情的作品无疑像平静的水面扔进的一块石子,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表现美好人性的梦。

四.结语

在现当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得以体现,但受到商品经济下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表现出了严重的浮躁心态,值得庆幸的是,有不少人士仍热在文学创作中潜下心来去探索与研究人性。中国现代作家表现的深厚而广阔的对象领域是由当代人性的新实践以及中国人性的历史积存构成的,如果中国当代作家能够对这一领域展开丰富多样且富有民族个性的表现,这定将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思想水准,定将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出一条广阔光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俊贤,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04),49-54.

2.肖东平,陈德富,文学与人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05),43-45.

3.王振存,论人性内涵、特征及其教育学意蕴[J],现代教育论丛,2012,2,02-11.

4.周睿,王玉林,论中国现代文学中自然人性的基本内涵[J].邵阳学院学报,2008,04,102-104.

(作者介绍;马英,信阳农林学院讲师)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1) 下一篇:《侍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