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数字化背景下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12 05:11:52

教学资源数字化背景下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从内涵、原则、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资源数字化;主体参与;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64-02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伴随着多媒体、网络及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兴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呈现出向网络化、多媒体化及智能化方向蓬勃发展的趋势。高校教学资源数字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物。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我校从2013年开始开展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课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建设的初步尝试。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地位更加明显,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有效模式,值得探讨。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育思想源于主体性哲学研究。主体性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主体性教育理论[1]。主体性教育思想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高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育人为本,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在高校课堂上,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体现。它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要求教师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教师的主体性是指不能忽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即要明确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

由上述可见,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扬弃。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听”为辅,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简单雷同,创新型人才难于出台。而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突出了双主体的地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师生更深入地交往与合作,从而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讲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保障。在课堂上讲民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要反对目前片面地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在主体参与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人格和真理面前都必须是平等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应该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2.讲公平,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相同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对学习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对他们的成绩要给予肯定;对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讲自由,充分突出双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应该拥有一定的自由,自由也意味着权利和责任。主体参与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讲授基本知识的自由,这种讲授是为了构建学生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有学习知识和主动参与的自由,这种学习和参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和学生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注意教师的主体性,突出双主体的地位。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法运用

1.提问式教学方法。提问主要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教师提问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的即兴提问,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回答。二是教师在上课前就准备好和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讲授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讲授,等内容讲授完毕后,让学生回答。三是教师在课堂内容讲授完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提问主要也有三种:一是学生在预习内容时,对不懂的问题做标记,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在讲授中重点讲解;二是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有没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向老师发问;三是学生在教师讲授完毕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老师回答。这种双方相互提问的方式可以贯穿于整个知识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

提问式教学方法在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一种压力。教师必须为全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积极地拓展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学生在不断提问的巨大压力与挑战面前,也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思考和听讲。由此可见,提问式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命题,然后在学生和教师中展开讨论。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提前传达课堂讨论的信息,提出相关的要求,比如说要求教师和每个学生(或者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整体提出讨论命题)都提出一个讨论的命题,然后投票选举决定1~3个命题,确定好命题后,学生和教师在课外分别准备,然后安排统一的时间在课堂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说延迟批评原则,即当某一个同学在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即使有其他的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当场打断,而是要等这位同学阐述完毕后,再进行反驳。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记录,以便于教师点评。另外,在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重新进行梳理,以便于拾遗补缺,拓宽视野。

3.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课堂所传授知识内容的印象。案例的引入一部分由教师完成,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每一部分理论知识讲授完后,由教师或者学生引入案例,然后进行分析。或者在整个课程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进行分析,然后引发全体同学的讨论分析,教师最后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收集案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4.实践式教学方法。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实践式教学可以分为暑期实践实习和课堂实践。目前,为缩短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弥补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缺陷,大多数学校各个专业在不同年级的暑期都安排的暑期实践实习。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完善了自身的发展。课堂实践主要是指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或者是教学计划中安排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验课,让学生在学校中完成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暑期实践来得真实,但它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可以系统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避免暑期实践的随机性。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些具体方法的应用必须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选择,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但教学对象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能力。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复制者和传播者,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独白者,而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要做知识的构建者和促进者,课堂的引导者和对话者。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多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一个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能力。教师在课余应该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另外,教师课前应该广泛收集专业素材,并及时整理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准他们的兴趣点,掌握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促使学生的积极配合。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学界虽然有比较热烈的讨论,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处于尝试阶段,这种教学模式还不规范,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尤其是中国的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并没有意识到在学习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他们普遍认为课堂就是教师的,我只要负责听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学非常厌恶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主体对象的主体意识的缺失,不利于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推广。所以,在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必须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五、结语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中仍然处于尝试阶段,不过随着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这种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正泉.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J].江苏高教,2014,(2).

上一篇:认知教学法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