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化浅析

时间:2022-10-12 02:22:0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化浅析

【摘要】自我完善是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力量,而环境变化是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外在条件,二者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理论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89-1.5

20世纪60-7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综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规划学派。设计学派的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是使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计划学派的安索夫主要以主张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控制的、有意识的计划过程。安索夫和安德鲁斯进一步将战略概念规范化,明确提出竞争战略,强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随后兴起的战略规划学派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

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以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这一时期战略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强调战略适应环境,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增加了经营因素如竞争强度、消费者力量的剧烈程度,也带来了一些与以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权变因素如归核化经营、规模不经济等。因此,从动态角度研究战略管理问题虽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国内外战略管理学者的研究重点,如布朗和艾森哈特(Brown&Eisenhardt,1998)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法杰恩(Farjoun,2002)提出的“有机战略”观点等。

分析与述评:战略管理研究静态、线性,缺乏系统性。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演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取得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非营利组织、动态环境、全球竞争等领域,形成了设计、计划、定位等十大战略流派;在研究视角上,涉及管理、政治、经济、人类、生态、社会、历史、心理等众多学科,出现了从过程、产业、资源、能力、博弈、风险、环境、生态等角度考察企业的战略九论。

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很少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战略管理控制的全过程。有的侧重于战略的分析和形成,有的侧重于战略的评价和控制;有的从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入手,有的从内部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分析入手,有的则从产业竞争或产业结构的分析入手。

英国的约翰逊和斯科尔斯(Johnson&Scholes,1987)虽然较为全面的研究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但是这种研究是静态的、线性的和单项的,而且他们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虽有研究但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多是静态的、总结性的。

战略管理控制研究零散,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最早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重视战略管理不过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将管理控制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更是近几年兴起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对这一领域的通用的观点,研究非常分散而零碎,研究成果也不多见。有国外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学派)从集团战略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问题;此外,部分学者从企业集团内部的战略、组织与管理控制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集团围绕战略实施进行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更新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研究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结合企业集团的实证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侧重于单体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较少关注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研究现代企业集团的战略管控与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存在巨大差异,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更侧重于传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研究,而忽视现代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企业形式,其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的内在规律、运行机理和管控特征。传统单体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是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稳定的产业结构是其基本的假设前提,因此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从不同的维度分析,有以下突出的特点:战略环境,单体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要素相对简单和稳定,内部资源条件要素也因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层次单一、业务板块集中而更易管理和控制。

战略目标,单体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静态的、一元化的,认为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唯一目标,因为这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唯一来源,集中表现在与竞争对手抢拼市场份额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上。战略思维,单体企业的战略思维呈静态、渐进和线性特征。奎因(1980)就认为,战略是点滴凑集,逐步演进的……,真正的战略是在企业内部的一系列决策和一系列外部事件中逐步得到发展,使最高管理班子中的主要成员有对行动的新的共同的看法后,才逐渐形成,表现为不能整合的、跳跃式和发散式的思考问题。

战略行为主体,单体企业的战略行为主体单一,认为战略管理是领导的事情,领导的战略思维决定了战略的形成,领导是战略的思维者、推动者和执行者。

战略层级,单体企业没有复杂的战略层次,在多事业部组织的企业中,有企业战略、事业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次,但是无企业多层级或跨层级结构而引起的多层级战略系统。

现代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的特征。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企业动态、复杂的变化环境,企业集团的战略管控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即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构成要素的改变、结构关系的改变,以及原有管控内容的整合,来克服旧有模式的局限性,构建新的战略管控系统。

战略环境,现代企业集团,无论是一般环境、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还是内部资源和组织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快速、不确定、复杂多变是其突出的特征,战略管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集团整体的内外部环境,还需要对不同的分、子公司的战略环境加以仔细甄别和分析。

战略目标,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层动态、多元化特征,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而且更要通过自身条件的改变创造有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使企业集团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战略管控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异,子公司的战略要点通常是竞争性,获取自身个体的竞争优势;而母公司的战略要点是整体性和协同性,获取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战略思维,企业集团的战略思维是发散式、多维度的,不像传统的单体企业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思考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问题,而是立足于企业集团,又充分考虑各级分、子公司,这是一种立体、整合、非线性的,甚至是逆向或网络化思维。战略行为主体,由于企业集团是一种多法人联合体,那么组成企业集团的各成员单位都有权力参与集团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因此,战略管控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既包括母公司也包括子公司,但是母公司居于主导核心地位。

战略层级,企业集团的战略管控对象是一群法人企业联合体,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乃至孙公司(也称二级子公司)。因此,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战略系统,战略层次呈多极化特征,不仅包括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总部各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级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职能战略。

随着企业集团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企业集团的各种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阶段,战略管控作为集团管理控制的最高层次和主要手段,以企业集团运营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对此问题展开大量的研究。企业集团运营管理、管理控制、战略管理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集团的特点,从系统运行和控制的角度对集团战略管控的运行规律和内在机理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实践需要开发设计相应的战略管理控制方案,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国来,郭凉杰等.战略基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勇.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研究[J].技术创新与管理,2003(6):62-64.

[3]徐春杰.我国企业集团母子管理控制模式选择[J].理论研究,2007(1):20-21.

【作者简介】郭伟:天津财经大学2010级MBA。

上一篇:上市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浅析 下一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