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人发热时的观察与护理

时间:2022-10-12 02:05:15

传染病人发热时的观察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15

发热是传染科病人的突出症状,作为传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并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恰当的护理,必要时向主管医生汇报做必要的处理,使病人早日康复。

观察要点

热型:各种传染病有不同的热型特点,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1日内体温之差仅在1℃之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②弛张热:1日内体温波动达2℃,见于肺结核、败血症、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③间歇热:1日内体温之差在正常与高热之间,见于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败血症等;若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解热药、激素,其热型常不典型。

寒颤:某些发热病人在高热前先有寒颤。寒战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机体引起皮肤散热障碍,持续10分钟后体温很快上升,见于感染性疾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护士应给患者先保暖后降温。

意识障碍:发热常可伴有意识障碍。急性传染病人在发热过程中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谵语、躁动兴奋、幻觉错觉及定向判断力障碍。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保护工作,谨防发生意外,绝大部分病人热退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项僵硬等症状者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出现颅神经损害及肢体瘫痪状,表明病变影响到脑实质;有意识障碍,重者出现昏迷,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变化,注意抽搐先兆。

皮疹:皮疹、黏膜疹是很多传染病的特征,护士应详细观察病人全身皮疹和口腔黏膜,如发现皮疹,应注意大小、颜色、形态、指压是否褪色、有无瘙痒、皮疹的时间及出症的顺序等,及时做好记录,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呕吐、腹泻:传染病人的呕吐腹泻大多由病原体毒素及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或高颅压、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性呕吐,护士要及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数量。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的次数、性质及伴随症状,为诊断及计算补液提供依据。同时,对排泄物应留取标本送检。

用药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一般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护士除正确及时给药外,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药物反应。急性传染病应用抗菌药物后,2~3天内体温应逐渐下降、症状减轻,否则要考虑换药。若抗生素有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皮疹、药热或肢体麻木、眩晕、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如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

护 理

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做好病种隔离。病人未确诊之前,应隔离在单独小病室,确诊后搬入同一种病室并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在隔离期间应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隔离期满的病人,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体温:病人发热时,体温、脉搏、呼吸每隔4小时测量1次。高热在39℃以上的病人1~2小时测量1次,并在头部放冰袋。过高热达到40℃以上者,采用30%~40%酒精或温水擦浴,大血管处放冰袋,并注意降低室温。发疹性传染病人(如麻疹)采用物理降温时应谨慎,因可影响出疹,以温水降温为佳。使用物理降温时,若病人出现颤抖,应停止冰敷及擦浴,可按医嘱用药物降温。解热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过多,导致虚脱。

饮食: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各种消化酶、胃酸、胆汁等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受到影响,病人食欲减退。发热使分解代谢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约增加13%,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必要时喂食、鼻饲式或静脉补高热量物质,如复式氨基酸、英脱利匹特等。

补充液体:传染病人发热时适当补水分及盐类的损失,改善循环及促进毒物排泄,注意电解质紊乱。水分在人体的需要量,儿童为80~120ml/(kg体重•日),成人为2000~3000ml/日,护士要认真记录出入量,根据出入量的多少进行补液和补充电解质。

口腔、皮肤清洁: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和口腔黏膜干燥,有利于病原体侵袭和生长。应协助病人起床、睡前、饭后刷牙或用贝尔氏溶液漱口,不能自理者,应做口腔护理防止发生黏膜溃疡。发热病人要做全身皮肤清洁,宜温水擦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避免汗疹及皮肤感染。昏迷病人应协助其翻身更换,身体突出部位应经常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上一篇:产儿呼吸暂停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家庭病床科病人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