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时间:2022-10-12 12:56:16

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摘要: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不履行职权、、甚至枉法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降低了审判机关的社会威信。因此,检察院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则被专家、学者一再提出,希望通过这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来改变民事执行中"执行难"、"执行乱"等问题,本文就检察监督的依据以及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事执行;执行难;执行乱;检察监督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概述及依据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民事执行活动是否公平对待双方当事人,是否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等进行监督,并要求执行机关对错误予以矫正的一种法律制度。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主体只能是检察机关,其他的机关如人大常委会,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都不具有检察监督权,主要监督对象是民事执行活动中不当的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决行为,目的是保证民事执行权的合理运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我国虽然没有完备的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但是实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仍然有充分的依据。

(一)宪法上的依据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机关的地位和性质做出了规定。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上述规定可以清楚的看出,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是由我国的根本法律规定的,它和人民法院一起行使我国的司法权,构成了我国的"二元司法"体制及其权力配置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活动全程进行监督,而民事执行作为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应该纳入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之下,如果将其剥离出检察监督,执行权就会成为不受监督的"特权活动",执行中的违法现象就会放任自流。

(二)民事诉讼法上的依据

民事诉讼法是民事执行的主要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总则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执行属于民事审判的范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王汉斌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修改草案)的说明》中就曾指出:"执行是审判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法律和人民法院的尊严,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目前,有些地方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执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可以看出民事执行应该属于审判活动的范畴,并且民事执行程序是保证审判程序所确定的内容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审判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执行部分没有规定关于人民检察院的执行监督权,但是第14条的规定是在总则部分,而总则的内容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的,所以说检察院的民事执行监督权是有民事诉讼法依据的。

(三)法理上的依据

任何权力都有被滥用的可能。"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

我国传统的民事执行通过设置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其他执行人,第三人,执行法院,诉讼法院等主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逻辑自足的,无需外界干预的体系。在这个看似完善的体系当中,法院和其他主体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上,法院的执行权带有明显的公权力的性质,但是法院的执行权在这些主体当中是没有受到足够约束的,在申请执行人行使其权利推动执行程序开始后,执行法院是否执行,执行质与量,执行的方式等只能通过当事人进行监督,而比如是否追加被执行人,继承人的继承等就依靠执行法院自身的判断,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时,其他执行主体是很难监督法院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这样一种执行权就容易被滥用,而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被滥用而导致我国"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因此,要防止法院执行权滥用就必须对其加以限制,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这种限制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通过另一种权力对其制约和监督。检察院的监督权是独立于行政权和审判权之外的一种法律监督权,具有明显的公权力性质,是可以和法院执行权相抗衡的权力,是进行"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方式。

(四)现实上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民事执行过程中程序不公问题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滥用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任意变更执行主体、执行过程中乱收费、个别法官侵吞执行款、为被执行人通风报信、拖延执行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缺乏有力的监督则是毋庸置疑的主因之一。

虽然2007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加强了人民法院内部对于民事执行的监督,但是这种内部监督的透明度很低,并且是违背"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常识性法理的。故人民法院的内部监督不能很好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是有可靠的设立依据的。虽然我国立法对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在世界一些国家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立法的支持。

二、外国的相关立法

(一)俄罗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立法

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来源于前苏联,在前苏联时期,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民事判决的活动享有监督权。前苏联解体后,作为其继承者的俄罗斯联邦基本沿用了前苏联时期的民事检察制度。俄罗斯联邦1995年的公检察机关法》明确规定,监督俄罗斯联邦领域上现行法令执行是俄罗斯检察机关的任务,而检察长参加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是保障检察机关履行这一使命的途径之一 。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在执行程序一编中规定,检察长对法院以下裁定可提出抗诉:法官中止执行程序、终结执行程序、将执行文件退回追索人问题所作的裁定;对执行判决费用的裁定;对债务人在共有财产中所占份额的裁定:对认定拍卖无效的裁定;对责成债务人实施一定行为的裁定。检察长有权对法院的执行判决提起抗诉,检察长有权提起抗诉的情形包括:第一,对法院执行员执行判决的方式或拒绝实施判决的行为,可以提出抗诉;第二,对法院关于法院执行员行为问题作出的裁定可以提出单独的抗诉;第三,对于法院作出的执行回转问题的裁定可以提出单独的抗诉。

(二)法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立法

作为大陆法系的先驱,法国较早地确立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1991年颁布的新的《民事执行程序改革法》强化了检察官的作用,明确了检察官对司法执达官的权威,赋予了共和国检察官有保障判决与其他执行根据得到执行的使命,有命令其管辖区内的所有司法执达员给予协助的权力,在持有具有执行力的执行根据的司法执达员进行各种尝试均无结果的情况下,共和国检察官可以收集有关债务人的情况的权力 。"因此,法国立法当局将收集债务人情报规定为检察官的管辖事项,并由承担监督执行义务的检察官具体负责实施。有权向共和国检察官提出收集债务人情况的申请人是执行法官,但是执行法官在提出申请前应当独立进行收集情报活动,对没有努力进行收集情报活动的执行法官,检察官可以命令其进行追加调查"。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我国的立法中,对于检察院的民事检察监督方式只规定了抗诉这一种的方式,而对于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来说这是很不够的,必须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进行完善。以下是笔者做出的一些设想。

(一)抗诉

抗诉是检察院监督民事执行的主要方式,虽然民事诉讼法并没规定抗诉可以使用于民事执行阶段,但对于有明显错误的民事执行裁决,或者做出的民事执行裁决对于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检察院应该主动提出抗诉,当然这种抗诉应该是同级之间的抗诉。而对于执行当事人一方觉得错误或不公的执行裁判,检察院应该采取不告不理的态度,这样也可以约束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使它的检察监督权不会过分膨胀,毕竟在民事诉讼领域,当事人自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

(二)检察院建议

在民事执行领域,往往会出现法院怠于执行或者推诿执行的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检察院可以在接受执行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对同级法院做出执行的建议,当然这种建议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如果没有被法院接受,那么检察院可以向上级检察院提出申请,由上级检察院向其同级法院做出执行的建议,通过该级法院督促执行法院执行,这也是实现了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如果法检两院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认真配合,可以促使民事执行的顺利进行。

(三)检察院要求说明做出民事执行裁定理由和自行补充调查

要求说明做出民事执行裁定理由和自行补充调查是两种独立的执行监督方式, 要求说明做出民事执行裁定理由这种方式可以强制执行机关公开有关的执行信息,防止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从而可以对执行人员随意不执行、拖延执行或乱执行的行为形成压力。在执行机关说明的不执行理由不合理的情况下,切实有效地监督和纠正执行机关不执行或怠于执行的行为。而检察机关对于自行补充调查权应谨慎行使,只有在执行机关故意不执行,故意不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等相关情况,而且对检察机关追加调查的命令也不服从的情况下才能行使,否则可能会导致检察机关实际成为民事执行的执行机关。

(四)检察院中止执行

立法应赋予检察院中止民事执行的权力,对于民事执行中出现的比如执行法官收受贿赂,索贿等违法行为,检察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至少有证据证明执行法官具有上述行为),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可以由检察院单方决定中止民事执行,并对该民事执行进行审查。检察院可以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自己做出中止民事执行的决定。虽然赋予检察院这一中止执行的权力,一方面可能会降低民事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被滥用,但是笔者认为实施法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公平、公正,如果民事执行过程中执行法院的工作人员出现了违法的行为,那么对于执行当事人来说就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不对这种行为加之惩处,必然会降低司法在社会上的权威性,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效率是可以为之让位的。当然在决定执行中止时,检察院必须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执行过程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并对执行当事人公开化,这也是防止检察院检察监督权过分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对于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滥用问题,笔者认为检察监督权与民事执行权之间本来就是一对可以互相制约的权力,如果能建立起对应的制度,这种权力滥用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得到权力的制衡的。

(五)现场执行监督

199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的《关于开展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试点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可以对民事、经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包括:"应人民法院邀请或当事人请求,派员参加对判决、裁定的强制执行,发现问题,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述规定成为了民事执行现场监督的法律依据。然而,笔者认为单纯的现场监督并不是一种检察监督,这只是由检察院提出民事执行中出现的错误,之后还是要交由法院内部进行解决。现场执行监督如果发现违法或制度漏洞,要真正起到监督作用,还必须依靠检察建议或其他一些检察监督方式进行配合,只是单纯的到执行现场是无法达到监督目的的。

参考文献:

[1] 张家慧:《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任华:《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的建构》,郑州:郑州大学, 2008年;

[4]肖建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适用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5]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6] 【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上一篇: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权益及其实现机制 下一篇:论聚众犯罪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