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12 11:17:0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 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智慧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目前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已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想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学原则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本文阐述的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以前者为主,兼顾后者。

一、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初中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发现知识,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提供新闻片段、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先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太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的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教师指导学习与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要转换题型、转换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通过老师的“扶”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式,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通过大家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数量、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归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

以上是在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参考文献:

[1]张敬华.《中学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初探》.

[2]《研究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3]顾玉华.《思想政治课如何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4]《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初探》.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

上一篇:浅谈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下一篇: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