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读代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2 10:18:40

浅谈“以读代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同时,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是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多读固然可取,但如果“不会读”,也是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读代讲”,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范读是有必要的。(范读可以是教师本身,也可以运用录音教材,还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读)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则由几个人或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为了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构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到知识。

2让“读”在“演”中开花单调、一味地读,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读”要与带有丰富的肢体动作的表演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语文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读”在情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表演的效果。因此,要展现更好的课文内容情景,就要在“读”上下工夫。让“读”在“演”中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教学果实。这就要学生以要求“进入角色”,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语气。如,我在教学《称赞》时,让全班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别来扮演“小刺猬”和“小獾”,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对话进行表演,通过学生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展现,课文画面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学生面前,学生很轻松就感受到“小刺猬”与“小獾”之间那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称赞共同进步的高尚品质,自己也要向“小刺猬”和“小獾”学习。通过角色表演,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把自己渗透到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对话语气也随内容和意境表现得真实、贴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读准、读通、读懂”中体会蕴意与美感许多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多读来体会其中的蕴意与美。老师的简言介绍并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感受不到其中之美。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文字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但是,有的学生往往会误读字音或读的节奏不当,该停顿的不停,达不到感情效果。这些问题在古诗学习中常常出现,所以教师要做好读的指导。

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为学生创设了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搞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以生为本,彰显学习主体 下一篇: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