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老师的告白

时间:2022-10-12 09:30:14

一个语文老师的告白

如今的孩子们会将抨击教育体制作为自己的一种乐趣,哪怕尝试千百次都是无果而终,也丝毫不能消减他们的抨击热情,他们就像一群英武神勇、桀骜不驯的斗士。你如果试图让他们理解、接受现实,并且是心平气和的,那简直是妄想。你如果想告诉他们“存在即是合理”,他们一定会嗤之以鼻。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发泄内心不满情绪的时机:随笔、作文、访谈、班会课,甚至是任何一次可以和教育体制关联的发言。他们到处申诉自己的苦楚,他们时常发出义愤填膺的呐喊:让应试教育见鬼去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更多的时机聆听他们的心声,可现实是,我们可爱的小斗士们真的想面对他们认为的“腐朽的教育体制”进行抗争吗?

在高中所有的学科中(我所指的当然是高考的参考课程,音体美之类的暂且不在谈论范围之内),语文是一门与考试相距最远的学科。它考点知识的模糊性,考试范围的不确定性,考试技巧的非规律性,巩固复习的低效性,使得它成了考生应考过程中的“鸡肋”。时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学的这本书哪些是要考的?”我总有种被噎住的感觉。经过几次的实战演习,有了考试经验的学生们总是很快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高中的语文考试和课本无关,和课堂无关,和作业本上的练习无关。于是,“无为”成了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顽皮点的孩子趁着语文课好好地休养生息一番,用心的孩子则秉着分秒必争的学习宗旨偷偷苦练其它科目的习题。我每次早读的时候走进班级,总有种难以言说的伤痛感涌上心头,同学们总会稀里哗啦地更换课本来迎接我的到来。那些睡眼惺忪的孩子无精打采地念叨着“子曰”,可压在“子曰”下面的永远是厚厚的习题。谁说生活中不会有掩耳盗铃的小傻帽呢?瞧,那些习题的厚度是三本“子曰”也遮盖不了的。

我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目光,当我兴之所至地畅谈起文学趣闻时,当有的学生热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而这样的讨论已经偏离了文章的中心,甚至是游离到课堂之外时,我就会猛然遇见这样的目光,犀利、尖锐、冷峻。它能一下子阻塞一切天马行空的思维,瞬间浇灭所有因文学而衍生出的感性的炽热的火花。就是这些孩子们,就是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们,就是这些憎恶应试教育的孩子们,他们会拿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冷静的心态来分析学习对于成绩的利弊得失。他们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逼迫我叩问自己:上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对考试有无帮助?同学们需要高效的学习模式,这种获得的衡量标准只有考试。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思考、探讨或许不会直接体现在考试的得分上,但是它对于我们的人生,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可是这样的理由太虚弱,也许高考对于孩子们是生与死的较量,有人会反驳我:首先要能生存,然后再讲生活,而后人生才有希望。孩子们也许会认为,关于文学,除了高考之外的意义对于他们太渺远,锦上添花他们不需要,当务之急是如何雪中送炭。

可是,巴金经常告诉年轻人,“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而学生的行为却始终在提醒着我这个还残存着几分感性的语文教师:他们就是为了分数而活着。此时的我总想提醒他们,你们不是憎恶应试教育吗?可是我可爱的学生们会以超乎想像的成熟告诉我:牢骚和前程是两回事。是啊,谁敢以身试法呢?可是,我亲爱的同学们,没有人残酷地制定规章要大家一味地应试啊。应试应试,除了考知识就是应试技巧,除此之外,要经历十载寒窗的学子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吗?惯于在题海中遨游的学子们,是谁让你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习题中呢?是谁为应试教育提供滋生的土壤呢?是谁让教育部三令五申“高唱”的素质教育成了子虚乌有呢?

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谴责教育部门教育改革举措不力,我们反感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我们讨厌社会世俗的衡量目光,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就是畸形的竞争机制中的中流砥柱。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歪理大观 第6期 下一篇:教育是优雅和诗意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