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生态城市速览

时间:2022-10-12 09:16:40

世界著名生态城市速览

美国伯克利――城市不是为汽车设计

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活动,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这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瑞典马尔默――生态可持续发展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这个项目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日之城”,该项目2001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日本北九州――地区整体废弃物排放为零

日本北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建设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设的经验之一。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组织开展的汽车“无空转活动”,制作宣传标志,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开展了美化环境为主题的 “清洁城市活动”等。

巴西库里蒂巴――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其公交导向开发模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同时它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城市构建的学习典范。

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而享誉全球,也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还由于垃圾回收项目(联合国的环境项目)、能源保护项目(国际能源保护协会的项目)而分别获奖;并因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的革新成就而获奖。

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规划教授Alan Jacobs认为,库里蒂巴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规划和开发计划,这得益于库里蒂巴连任3届的市长杰米.勒纳(Jaime lerner)在过去20年中把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合为一体。库里蒂巴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城市有50万辆小汽车,但目前城市80%的出行依赖公共汽车。其使用的燃油消耗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每辆车的用油减少30%。尽管库里蒂巴人均小汽车拥有量居巴西首位,污染却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也很少拥挤。此外,其垃圾回收项目和众多的以公共汽车文化为核心的各类社会项目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新加坡――世界“花园城市”

新加坡是一个在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屿城邦,是世界有名的“花园城市”。虽然只拥有有限的70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和480万人口,但是新加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缘于其综合创新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及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新加坡的狭小提出了有关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可用性的挑战。为了优化土地利用,新加坡推动高密度发展,不仅包括企业和商业实体,同时也包括居民住宅结构。高密度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有利于确定的绿地和自然区域的保护。此外,高密度的开发已转化为更多使用公共交通,主要的商店、商业和住宅区都与一个综合的公共交通网络紧密连接。2004年,在繁忙时间,公共交通占所有交通方式的比重达到63%。公共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共交通的高载客量也意味着新加坡可以通过票价收回所有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这是在现代的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只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实现的伟大成就。

新加坡进口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包括食物、水和工业原料。因此,谨慎的资源规划至关重要。例如,新加坡已经采用环流和级联用水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它表现为一个集成到一个系统的封闭的水循环,而不是基于一次通过的流动供水系统。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跨部门协调的结果,用水效率被集成到其他部门的活动。例如,新的房屋发展计划都配备了高效的雨水收集设备,使建筑屋顶成为集水区。

新加坡已经推出了各种工具和激励机制,以管理资源的攻击和需求。例如,他已经实施了战略水费关税制度,创造性的能源政策,道路收费计划,车辆配额制度,这些措施阻止人们和企业使用超出了城市的容量的资源供应。

新加坡已经证明,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经济生产力合经济增加,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总理的强有力的领导已成为这个城邦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个集成的单一系统方法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合作的补充。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生态城市力求与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并且珍视其自身价值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通过领导、规划、政策、法规、制度举措、战略合作、城市设计和全面长期投入方针,生态城市在改善市民总体福利和地区经济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对本地及全球经济的破坏。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国外的经验有哪些?

规划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

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总是有具体可行的项目内容做支撑。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强,都有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目标的设计。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这些目标的设计者没有设计一蹴而就改变一切的目标,他们往往是从小处入手,目标设计具体、务实,能够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例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等等。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既有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实施建设,从而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够稳步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的生态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建设生态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将可循环生产和消费模式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例如,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则制定了传统的能源保证与能源替代、可持续的水资源使用和污水的再利用等建设原则,解决了该市的能源与资源问题。

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构建的重要环节

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都鼓励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管理者都主动地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团队,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团队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能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相对独立,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是重要保证

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这些城市政府通过对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购政策、建设计划、雇佣管理以及其他政策来明显减少对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在已有的生态城市经济区内,很多城市政府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之路,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例如,一些国外城市建立了生态城市的全球化对策和都市圈生态系统的管理政策等等。这些都给予了生态城市快速健康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上一篇:利己不损人是真道德 下一篇:专家鉴定难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