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三突破

时间:2022-10-12 09:01:13

识字教学三突破

1 突破“一个”,带出一串

汉字有这样的现象,如字形相同,读音、词义不同;读音相同,字形、词义不同;字形相似,读音、词义不同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在识字教学中突破“一个”,带出一串,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的“参”是字形相同,读音、意义不同的字。教学时可以用课件同时列出:海参(shēn)、参(cān)加、参(cēn)差,让学生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又如“富饶”的“饶(ráo)”与“妖娆”的“娆(ráo)”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意义不同,学生也容易混淆用错。再如“山崖(yá)”的“崖”与“天涯(yá)海角”的“涯”、“绽(zhàn)开”的“绽”与“锭(dìng)”等。其实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更多的还是别字,是用错了字。如把“拿伞(sǎn)来”写成“拿命(mìng)来”就是因为字形相似而误。比如“戍(shù)”、“戊(wù)”、“戌(ū)”、“戎(róng)”字形十分相似,稍不注意就会用错。还有如“大(dà)、犬(quǎn)、夭(yāo)、天(tiān)”,“未(wèi)、末(mò)”等,形体形似比画有细微的差别,不留心则容易写错。再如“爸”(爸爸)、"“父”(父亲)这些字的意思虽然一样,但运用时又有细微的差别。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把它们连串教学,不仅掌握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一大串,事半功倍。不但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便于辨析字形、字义,使印象深刻,不容易用错,同时还能更多地积累词汇。因此,我以为在教学新课时,识字教学应该相对集中,以便突破“一个”,带出一串。

此外,还可以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把一个单元的生字词进行整合,集中复习、巩固。譬如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匠》、《陶罐与铁罐》、《狮子和鹿》四篇课文的生字词按照其功能分类整合如次:

1.1 表示动作的字词(动词):掘、捧、喝、灌、蹦、撅、甩、扯、挣、喘、挡、挖、撒、踩、抵、刺、挡、戳、钻、泛、缩、招架、奚落、流逝、覆灭、遗落、抱怨、欣赏、管事、自卫、合二为一、乱成一团。根据以上字词的音、形、义以及结构特点,还可以再次整合,如:①掘(jué)、撅(juē)、捧(pěng)、扯(chě)、挣(zhèng)、挡(dǎng)、挖(wā)、撒(sǎ)、抵(dǐ)、招(zhāo)、抱(bào);②蹦(bèng)、踩(cǎi);③喝(hē)、喘(chuǎn);④刺(cì)、戳(chuō)、钻(zuàn);⑤泛(fàn)、缩(suō);⑥流(liú)逝(shì)、覆(fù)灭(miè)、遗(yí)落(luò);⑦奚(xī)落(luò)、抱(bào)怨(yuàn)、欣(xīn)赏(shǎng);⑧管(guǎn)事(shì)、自(zì)卫(wèi);⑨合(hé)二(èr)为(wéi)一(yī)、乱(luàn)成(chéng)一(yì)团(tuán)。

例①至例⑤都是形声字,结构相同。例①动作与手有关,所以用“扌”;例②动作与足有关,故从“足”;例③动作与口有关;例④意思相近,都含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的意思。例⑤意思相反,“泛”有漂浮、透出、扩散的意思;“缩”是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的意思;例⑥至例⑨是合成词,需要整体理解。通过以上的整合,在教学时便于学生通过结构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和重复记忆法来学习生字词语,触类旁通。

1.2 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名词):陶罐、铲子、木匠、匣子、皱纹、矛盾、坦克、蜗牛、履带、法西斯。这类词语还可以根据事物不同的性质,细分为表示生活用品的词语,如“陶罐”、“匣子”等;表示生产工具的词语,如“铲子”等;表示军事机械的词语,如“矛盾”、“坦克”、“履带”等;表示动植物的词语,如“蜗牛”等。

1.3 描写事物的词(形容词):渴、猛、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匀称、和睦相处、精美别致、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这一类词语中还可以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整合成:描写形态的如:渴、猛、匀称、庞然大物、精美别致;描写心理、神态的如: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和睦相处、大显神威。

通过分类整合,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集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使认知对象更具规律性、可比性,便于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使学生在认知这一个生字的同时,了解词语的功能,提高读写能力。

2 突破“一课”,温故知新

所谓突破“一课”就是在教学新课文的生字词时注意联系旧课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汉字音、形、义的比较,把握细微的差别。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以由“望”引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带有一定目的地看)、“眺”(往远处看)、“察”(仔细地看)、“瞄”(对准某处看)、“瞧”(看);“瞪”(生气地看)等与“望”意义相关的词语,通过音、形、义的比较分析,了解它们细微的差别,对于准确运用词语很大帮助。突破“一课”就是不局限于课内,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把课内课外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由教学《望庐山瀑布》延伸到《望天门山》,由教学《秋天的雨》延伸到《春夜喜雨》。把所延伸课文的字词进行比较认读,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与《望天门山》中的“望”都是远眺的意思;“庐山”与“楚山”,一在江西,一在湖北;“瀑布”与“碧水”,前者是从高处流下的水,后者是绿色的水。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加深对词语乃至课文的理解。

突破“一课”还指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入课堂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竞赛,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激活思维,丰富词汇。譬如老师先说出某个词语,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开头说出另一个词语。如观赏——赏识——识别——别致——致敬——敬礼——礼貌……如此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看谁接得最多;或者由老师先提示某个字,要求学生说出带有该字的词语,如“看”——看望——看守——看家——看护——看管——看押——看破红尘——看云识天……如此发散开去。这种活动是双赢的,优胜者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兴趣大增;旁听者也有了新的积累,受益匪浅。

3 突破定向性思维束缚,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多,局限于定向性思维的训练。这种过分偏重于“跟我学”,不去启发学生思考的弊病,大大遏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有些小学生遇到问题问家长,只要解题思路和方法不符合他们老师所教的,就会持怀疑态度,说“我们老师教的不是这样子的”。这里除了有孩子对老师的崇敬甚至迷信的特有心理外,与教师习惯于定向性思维训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定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有经验可循,不需要去想其它的办法;或者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不能打破这个框框”。有的老师喜欢给孩子定“框框”和传授所谓的“秘诀”,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照样画葫芦,如“水对火,天对地,桃红对柳绿”,如果有“越轨”就判为错,结果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不可取。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可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识字包括读准字音、辨别字形、理解字义,而字义是多变的,其中就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是指某个字(词)的基本义是一定的;所谓“万变”就是某个字(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而非一成不变的。通常我们说词不离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只有它的基本义了。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与这个字(词)的基本义有着一定的关联。譬如“首”,基本义是指“头”,引申为“第一”(首要)、“最高的”(为首)、“首领”(首长)等,都与“头”相关联,头是躯体中位置最高或者最前置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识字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字,还包含着思维训练。上述“三个突破”都关联着一种思维的训练,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散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既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上一篇:阅读中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一篇:先入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