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5-24 12:10:17

先入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时下,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而其在课外下的功夫却不少,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得精心畴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下,通过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导入技能的探究。

1 设疑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设疑导入法。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我愿意在一个月(30天)内每天给你们一千元,但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你们愿意吗?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

又如: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2 创设情境导入

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例如: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这节课时,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又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3 实践导入

数学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如:讲椭圆定义时,预先布置学生带好图钉、绳子、纸,在课堂告诉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发挥,使学生享受到探索新知识的快乐。又如:在学习《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再如: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长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4 趣味导入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时候,可用“孙悟空跑不出如来佛手掌心”这个趣味小故事引出课题。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你吃过兰州拉面吗?拉面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拉伸、捏合、再拉伸、再捏合,如此反复几次,就拉成了许多根细面条,如果捏合八次,你的这碗面有多少根面条?

再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学生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原式设为Sn=1+2+3+……+99+100,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为Sn=100+99+……+3+2+1,两式相加成为:2Sn=(1+100)+(2+99)+……+(99+2)+(100+1),再被2除就得到Sn=50(1+100)/2了(教师实际上是在做进一步的启发)。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n)/2。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识字教学三突破 下一篇:从人才培养角度谈“生活随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