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时间:2022-10-12 08:38:59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70―0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环节,就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设计导入时,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导语。

一、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教师要从本节课的内容出发,有选择地进行总结,以导入新课。例如,《拿来主义》一文的导入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统计,意在说明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甚浓,范围广泛”。二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明湖居听书》一文,一上课教师就可检查预习情况:①给生字注音;②解释加点的词;③让学生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前两种检查预习起到了使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第三种请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类解决,导机过渡。也就是用恰当的过渡性的语言架上桥梁导入新课。

二、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语文课所讲,看似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其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纳入不同的研究系统。比如,从作家的经历、思想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研究;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去研究;从同一时代,相同题材的不同作者的作品去研究;从这一作品的社会评价,现实意义的角度去研究;从写作知识的角度去研究。教师应从这篇课文与其他某一方面的联系中设计导入,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新的知识,又可以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将知识归类,同时还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教育,培养了分析问题、认知问题的能力。如,《最后一次演讲》一文,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闻一多先生。并应紧紧扣住《最后一次演讲》一文的中心内容,突出闻一多先生为了正义的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其次是介绍演讲发表的时代背景。教师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就避免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的程式化,从而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

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学生不但能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情感上会受到深刻感染,加深理解和记忆。再加之教师对语言的精心组织,感情的恰当投入,都能使导入产生极好的效果。

三、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教师从上课开始,就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是以课文中心向外辐射――或就文章的出处发问,或就内容发问,或就题目发问,或就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等等。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曹刿论战》一文就可这样导入,教师首先总括说明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接着,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一些著名的战役。这些就会成为课下津津乐道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由此教师可进一步深入:其中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通过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四、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以情激情,进行导入,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如《春》一文,教师可用形象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春色,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还可组织学生背诵杜甫、王安石的写春的绝句。抓住时机,温故知新。

五、变换刺激,激发兴趣

人类的思维空间应当是语言、形象和音响的三维的时序空间。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导入时不断从视、听、触、嗅等方面变换刺激,以激发兴趣。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运用教学挂图,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导入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更充分地投入学习,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精选所讲内容,选择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设计,以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美文美教凸显美 下一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