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寂寞的心灵来唱歌

时间:2022-09-30 09:48:21

〔关键词〕 作文教学;有心之人;有

话之人;有情之人;有法

之人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64―01

宋朝著名大学者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中这样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就题目而言,诗人当时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就是包罗万象的书本知识。古人的“以书观天下,以书明理”的做法,充分说明了朱熹在创作方面是一个有心人,正是诗人不断汲取书本这一源头活水,才成就了引领一代学术的理学大师。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应该观的不仅是书本,更是“生活“这本大书,只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可是在写作教学中,小学生的这“半亩方塘”是寂寞的,是未开垦的沃土,所以学生存在作文疲劳、作文厌倦是必然的。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达到朱老前辈所说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如许清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寂寞心田的开垦守望者,让美丽之花灼灼开放,引导学生习作时做“四有之人”,即有心之人、有话之人、有情之人、有法之人。

一、 要做有心之人

有心之人即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很多学生在动笔时苦于无物可写,面对这一状况,教师也是爱莫能助,这样势必导致作文的窘境之一:学生言之无物。与其抱怨学生作文枯燥乏味,不如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学生写不出来,就说明我们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学会搜集生活素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嘤嘤虫语、啾啾鸟鸣、繁花春水、市井百态,所有自然界中的缤纷万象,皆可做文章素材,关键问题是要有心观察。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抓住我们身边触目可及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用“心”捕捉生活中俯首皆是的自然界的新象,去感受身边万物的变化。如把这些作为作文的对象,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下笔自有言。

二、要做有话之人

有话之人即学生通过语言把观察到的物象真实地再现。这也是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写作之前对自己捕捉到的、观察到的事物说不出来、不敢说,这样导致作文窘境之二:静语无言。学生不想说、或者不说真话,其实,不是学生没有说的,而是我们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对学生期望过高,无形中拒学生之言于千里之外。小学生毕竟是涉世未深的孩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这个年龄独特的心理感受,言为心声,孩子们想说的、能说出来的,可能与我们大人对世界的审视相差甚远,但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按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小学生,就是扼杀孩子的心理感受,违背了以人为本这个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无拘无束地表达给所有乐意倾听的人,与他们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想说、敢说。

三、 要做有情之人

有情之人就是要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最感兴趣的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学生在述说时,对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滔滔不绝,说起自己不喜欢的、讨厌的事物不满之情则溢于言表,这说明他对事物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情感自由抒发,引导他们弃恶扬善,言语表达更是表明内心纯净的小学生对这个世界是非曲直的爱憎好恶,学生寄予情感的事物是灵动的、鲜活的,是物我为一的、也是最感人的。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他们用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周围的听众。同样让我们通过真切的情感诉说来审视学生的审美取向。

四、 要做有法之人

有法之人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能够形象地表达传述后,就要按一定的“法”写出来,这个法即作文之法。作文之法,看似有法,实则无法。新作文之“法”源于学生的兴趣与印象,源于学生的最深情感,忠实于真实见闻就是尊重了作文之法,如果还停留在新课标以前的认识,执拗地坚持一定要遵循某种既定规则,那就会导致作文窘境之四:教条僵化。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写真实感受,使文章闪耀人性的光芒。

上一篇: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三大误区 下一篇:重视语言教学 加强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