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伦敦大道》善与恶的抗争

时间:2022-10-12 07:17:55

[摘要]《伦敦大道》是一部英伦情调的黑道影片,导演威廉·莫纳汉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了西方伦理困境中,人在所处的善恶道德抉择中的尴尬境地。在伦理学中,善与恶作为道德领域中的基本范畴,善,指人们可以接受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恶,指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影片自然而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处于善与恶间的道德选择时的苦闷与挣扎。本文将分析善与恶存在的根源,阐述了人类内心向善的力量是人类道德救赎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伦敦大道》;善与恶;导演威廉·莫纳汉

描写人性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性中的善恶变化具有复杂性,《伦敦大道》成功地刻画了人性中善与恶交织的复杂性,它描绘了黑帮成员米切尔出狱后由“向恶”到“向善”道德转化的生活轨迹。米切尔曾混迹于伦敦街头,在黑帮的打斗中被捕入狱,他出狱之后为了过上清白、干净的生活而努力寻找出路,可是英国绅士社会的固有道德观念不接受一个所谓改过自新的青年,这种伦理道德环境使他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与此相对的是过去的黑道势力认定他更符合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他们不相信米切尔可以重新过上所谓道德高尚的生活,米切尔应当终身是黑道中的一员。米切尔从心理和行动上排斥和拒绝黑道成员的拉拢,但生存的压力、黑帮的软硬兼施,使米切尔不断地陷入从善还是从恶的抉择中,导演在影片中从头至尾表现着善与恶的争斗,这种争斗一方面是米切尔与迫害并拉拢他的黑帮势力的争斗,一方面是米切尔自身灵魂善与恶的争斗。最终,米切尔内心向善的力量战胜了恶的力量,米切尔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身的道德的救赎。本文将分析并阐述善与恶存在的社会根源以及对如何完成人类的道德救赎、如何激发人类内心向善的力量的增长作有益的探讨。

在西方绅士文明的社会环境中丑恶现象滋生的根源

在伦理学中,善与恶作为道德领域中的基本范畴,善,指人们可以接受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恶,指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不合乎道德的行为。所谓道德,就是人们在一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所生成或向往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则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特殊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现象。它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礼仪和内心信念、信仰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美德和恶习,一切以环境和教育为转移,恶的根源并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类身上普遍存在各种恶习,这一事实证实着恶是客观的存在的文化现象,但恶并不是人类的天性,有的社会环境看似非常良好,但却存在着各种丑恶现象。《伦敦大道》的客观环境就是良好西方文明社会环境,其表现的黑帮生活恰恰就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的社会文明具有表象性,这种表象体现在其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丑恶现象却滋生漫延。西方的社会文明表象下丑恶现象存在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影片中恶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物欲型的恶:为满足强烈的物质欲望,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占取公私财富的行为。米切尔的姐姐只关心印度医生的银行密码;女明星家的豪车和古董名画成为黑帮头子的目标;警察以敲诈人钱财为发财之道;放高利贷者眼里只盯着别人钱包,而不管对方是老弱妇孺……这些所体现的就是对物质的追求使人利欲熏心,无视道德的底线。型的道德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而不择手段所导致的道德恶。影片中的女明星曾遭遇黑帮势力的污辱,那背后是的满足,毁了女明星的前途,她心灵受到创伤,宁愿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为的是避开外界的险恶环境。法律不能惩治罪犯,这是社会约束的失度,使善良弱小的群体不能受到保护,身为执法者的警察不是保护者反而是黑道的帮凶。社会环境的恶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行为手段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为了生存,被动地接受恶的环境带来的熏陶,从被动的作恶到主动的作恶,乃至习以为常地作恶,形成不良的社会道德风尚,这时的人和环境显现的都是道德恶的本质,其主要表现为心术不正的行为对社会或他人利益的损害;对合乎德性的社会秩序的破坏。总之,恶的环境是对道德自由的践踏。

人陷入恶的道德误区的社会根源中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影片中的黑帮头目在他施暴残害黑人时,他谈及自己童年、少年时的生活状态,那是成人世界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社会教育环境,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教育功能由社会、学校、亲人共同承担,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埋下恶的种子,最后产生恶的结果。因此环境对人善、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形成的文化心理构成的人文环境也是恶的根源之一,影片中主流道德环境对非主流人群的排斥使主人公陷入道德重建的困境。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英国人的伦理观中的绅士文化构成。英国人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绅士文化特征上,绅士的规定性或特点可以说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表达一类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的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英国人的伦理观的基本特性是教养、礼貌、尊重妇女、道德审美等方面。英国人的伦理观影响着西方人道德审美,只有绅士才能符合英国社会,英国人认为: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位真正的绅士。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人对道德的要求,对个人出身要求苛刻,而这恰恰是人本身所决定不了的,即使后天努力也达不到这种道德要求。《伦敦大道》中米切尔出身是平民,尽管他求职时身穿象征绅士的西装去求职,但屡屡失败,其深层原因是其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高贵的社会身份和很高的教养素质,更糟糕的是他还进过监狱,米切尔显然不符合任何英国伦理观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这些绅士规定就成为一个改过自新青年的枷索,给他带来约定俗成的歧视,这是米切尔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让他陷入道德选择的困境,所谓文明的人文道德环境对他反而产生了恶的效果,西方道德的伪善性使人陷入道德重建的困境,这也是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根源。

如果陷入道德恶的行为和环境中,一个人想改过自新反而受到约定俗成的道德环境的排斥和歧视,造成个体道德重建的困境。《伦敦大道》中“伦敦”这一城市符号是典型绅士文化的代表环境,是西方社会道德文明的象征,它就是这个文明社会拒绝了米切尔想要新生活的愿望的元凶。

善与恶的争斗中,向善的力量使人获得道德的救赎人类的善与恶的争斗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善与恶作为道德领域中的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行为、事件的利害、吉凶、好坏的概括反映。善恶属性存在于道德价值之中,道德价值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和意义,它体现着这一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道德价值作为有一定社会规定性或社会意义的现象形态,表现为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倾向和风尚,有时环境表现为善的风尚,有时环境表现为恶的风尚。人作为个体,有时显现出善的一面,有时显现出恶的一面。两种环境和两种人格处于互相争斗中。

影片一再表现黑恶势力的强大,这种势力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警察、商业、社区……几乎无处不在,这形成了恶的生存环境。人要想生存就要与环境中的恶作战,刚出狱的米切尔不可能靠政府发给他的80镑生活费和每周47镑的求职津贴生活,实际的物质社会生存环境是房子的租金需850镑,他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环境具有恶的性质。出狱后的环境的恶促使他暂时产生妥协,从事不道德的职业,此时的他陷入到道德选择的矛盾之中,影片中主人公内心的善使他与职业环境的恶产生矛盾,他在收高利贷时,阻止同伙对被害人施暴,拒绝黑帮老大要求他配合偷窃女明星的汽车与名画的要求,主人公内心向善的力量,使他与恶的环境抗争,在力量对比上虽然处于劣势,但其内心的善的力量却在不断增长。

人作为个体,有时显现出善的一面,有时显现出恶的一面。文艺作品中不能单纯以好人和坏人来区分善与恶,因为这样过于简单化和脸谱化,人是更为复杂的社会个体。影片中表现米切尔具有这种复杂性,他不仅要和迫害他的黑势力作战,还要和自身的恶习作战。这说明人不仅要与环境作战,人也要和自己做道德的战斗。米切尔奋起抗争,他对于黑帮头目的配合抢劫的要求而断然拒绝,阻止放高利贷的同伙对被害人进行人身侵犯,这些都体现了恶与善的对抗。他面对过去的好友Joe惨死街头,没有想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此事,而是通过私自寻仇来解决,他过去的黑道的思维方式让他做出错误的道德选择,但当他把枪口对准杀害Joe的凶手时,他的良心使他没有开枪,良心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米切尔没有开枪是因为他看到自己用枪口对准的是一个风华正貌的青少年,他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少年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他是一个渴望重新生活的人,他也希望少年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有新生活的开始,从黑帮老大的口中他知道杀害Joe的少年是黑帮势力控制下的一个少年球员,是黑帮头目的摇钱树,那么这个少年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在米切尔举枪的一瞬间,就是他面对善与恶的抉择的时刻,最终他放下枪口,内心的善念战胜了杀人复仇的恶念,米切尔放弃了非理性的复仇方式,直到他最后反而惨死于少年刀下的时刻,他都没有后悔对于善的选择。

善是正义公平的基础,善念的壮大最终使人与恶念彻底决裂。从对善恶、正邪的认识,到好恶情感的升华,再到意志抉择和养成习惯,这是一个人良心形成必经的过程。缺少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或环节,其“良心”都会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最后,在长期为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善以为人的信念,形成明确的、稳定的良心。良心一旦形成,其行为向善就会成为习惯,最终直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自我评价能力的良心,常常表现为直觉的形式,即良心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的行为沿着一定的轨道进行。最终主人公惩治黑帮老大,使他与黑道势力彻底决裂。主人公最终为当初被他放过的少年所杀害,只要这种社会的根源存在,善与恶的争斗就将进行下去,人类的道德救赎之路也将继续。

综上所述,《伦敦大道》影片的结局是富有深远含义的,主人公与黑恶势力彻底决裂,选择从善的生活,最终完成了人生的道德救赎。影片显示出在现代文明看似善的外表下,恶的环境的滋生,是恶的欲念的膨胀,要想改变恶的环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其中善的道德力量的增长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人类内心善的力量指明了道德的方向,这是道德导向性的体现,是对人们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它传达了道德的理想目标,这一道德目标为人必须辨别善恶,抑恶扬善,以此达到人类的道德救赎。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图仁.绅士英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3] 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 何仁富.价值重估与哲学转向 尼采与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5] 王海明.伦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建波(1979—),女,山东莱州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长春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法及英美文学。

上一篇:诗歌文本在《二十四城记》中的叙事审美 下一篇:谈动漫空间设计在影片塑造中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