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时间:2022-10-12 07:04:47

外来工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摘 要:外来工子女难以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提高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学校生活的能力呢?

关键词:水土不服;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城市学校;城市归属感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

一、外来工子女在校水土不服的几个现象

1.以死相逼,决意要回老家就读

某城区某镇外来工的一名十一岁的五年级小男生,被父母送进民办学校读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孩子就天天吵着“你们快些把我送回老家读书”。父母没有答应他,自此小男孩故意迟到、趴课、逃学,甚至做出极端事情――割脉自杀,做父母的万般无奈,最终不得不将其送回老家。外来工子女喜欢、留恋以前的农村中学的学习生活,可以谈心、交流的玩伴远离自己,失落感特别强。在远离家乡的学校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有时同学们冷漠的目光扼杀着自己卑微的自尊,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与无助。他十分讨厌这个新环境,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他做出如此偏激,甚至极端的事情来目的是为了引起老师和父母的关注。

2.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15岁的初三女生孙某经常省下早点钱,饿着肚子进网吧。上网聊天、收集整理网友资料成了她的最大乐趣,而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原本在老家名列前茅的她,仅数学一门课及格。今年开学前一天,她向母亲要了250元学费,就直接进了网吧,根本没有去学校上课。10天后,没找到孩子的孙母回家,在大门口发现女儿留下的短信“学校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透露有一个网友答应带她去找工作。担心女儿受骗的家长急坏了,动员所有亲戚、朋友到各个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寻找孙某,并向警方报了案。第二天下午,花光了钱的孙某又冷又饿,只好拨打110求助,派出所民警将她接了回家。孙某的父母在某城区做生意,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为了弥补小孩,减少内心的亏欠和愧疚,更为了小孩能够享受沿海城市优越的教学资源。经过他们的好说歹说,终于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劝过来读书。但由于老家与城里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反差很大,更糟糕的是老家很少用普通话教学,上课基本听不懂。所以,造成她的成绩直线下降,在新的学校再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得转移兴趣上网聊天,打发她本应该学习的宝贵时间。

这样的活活生生的事例举不胜举。外来工子女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二、外来工子女难以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外来工家长们最为头痛的事情。首先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顺利就读一般的公立学校。外来工流入地区的公立学校以不同等的条件接收外来工子女,就义务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借读生”“黑市户口”的帽子也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多外来工子女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存在自卑、胆小的心理问题。其次,外来工子女往往会因为自己操着一口外地口音而感觉自己和本地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区别,在学校学习生活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直接影响到这些外来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流,导致无法完全融入学校生活圈子。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水平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他们缺乏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的机会,导致亲子关系欠和谐,表现为无法理解常常不在身边的父母,甚至对父母有怨恨之情;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状况较低,而对孩子又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但教育意识与方法落后,对学校教育不甚理解;还有的家庭经济较拮据,孩子的学习用品、服饰等不如同龄的本地儿童,再加上学生内部物质上的攀比现象难以避免,致使外来工子女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在学校的适应能力。

3.个人方面的原因

许多外来工子女因为其自卑压抑的性格使他们时时暗示自己低人一等,自我封闭,不敢表现自己。与之相反,有些孩子由于长期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宠、骄纵、顽皮,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被称为“不太懂事”的孩子中,大多都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对其他的小朋友有一种占有、领导的想法,但是一旦自己无法控制大局,就容易感到焦躁和郁闷。另一方面,他们遇事习惯藏在心里,没有及时向家长、老师、朋友倾诉,自己又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忧郁,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4.学校及老师方面的原因

学校在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师生关系、师资力量等构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深刻地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外来务工子女中,很多都是就读于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收费低廉等原因,使其难以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存在设备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不善以及安全卫生隐患等问题。在这里就读的外来工子女虽与城市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对立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为外来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加重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和负担,导致一些教师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这种偏见会造成外来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异常敏感,从而造成误解,跟新同学沟通产生障碍,甚至会产生矛盾或挑起打架事端。

那么,如何提高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学校生活的能力呢?

(1)外来工子女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融入城市学校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外来工子女要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进行自身调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取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在语言沟通方面,除了普通话还可以积极向本地同学老师及周围的人学习本地语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2)外来务工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加强家庭教育,转变一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调整自己的位置,自己做到积极良好地融入城市,为孩子提供优秀的榜样,用自身的勤劳与热情来塑造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多地与孩子谈心沟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

(3)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发挥教育载体的作用,为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交流提供平台

应该鼓励更多的公立学校对外来工子女开放,接纳他们,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更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而不是成立民办子弟学校,把外来工子女单独地集中在一起学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4)社区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没有偏见地接纳外务工及其子女成为小区的一员

对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问题,社区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宽容态度对待。建议社区多搞一些全民活动,让更多的外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与进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同时,让更多的居民互相交流;可以召集本地居民成立外来人员帮困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帮助,真正关心外来新成员,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为城市新居民创造良好条件。

为了促进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个体、学校、社区及家庭都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构建一个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协调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约场中学)

上一篇: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 下一篇:让“快乐之声”响彻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