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在热切期待

时间:2022-10-12 05:27:09

现在,我们仍然在热切地期待我们新一代的海归也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不输于先贤们的贡献和功绩。

八年前我在中关村做过一个海归回国创业的研究课题,在一大堆数字和案例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非常自信的结论:“海外留学人才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海归回国创新创业是加速我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那之后的几年里,中关村陆续地涌现出邓中翰、李彦宏、韩庚辰、严望佳等一大批海归创业精英。随后,中央推出的“”,北京市的“海聚工程”和中关村的“高聚工程”,再一次把对人才的高度评价、高度重视推上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各级都在抓第一资源,都在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从著名的部级科技园到某些偏远省市的区县,甚至居委会都有一些瞄准高端海外人才的工作计划。自2008年以来的四年间,我们各级政府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当年制定的十年工作指标,有一些著名的海归科学家以及在外国大学任教的知名教授,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工作。

我们必须看到,新一代海归身上,继承和发扬了百年来留学回国的几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中国的留学先贤詹天佑修建了京张铁路,茅以升搭起了钱塘江大桥,而钱学森的运载火箭和邓稼先的两弹一星更是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现在,我们也仍然在热切地期待我们新一代的海归也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不输于先贤们的贡献和功绩,在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进程中做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当然,时代不同了,当年的邓稼先在回答杨振宁关于“奖金”的问话时说:“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现在的海归们面对的都是百万级的资助资金,创业者们的年龄也呈现多样化,从22岁的小女孩儿董事长到70多岁物理学家都有。海归们回国的心态也从当年的救亡图存转化为如今的实现自我。现在,我们的确已经有少量的海归在今天的中国担当了科技创新的大任,也有创业者在把企业推上国际市场的同时本人也进入了财富排行的前列。

但是我们这些为海归服务的工作者仍然在热烈地期盼能够有更成功的业绩,更伟大的人物,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成功,也能够为国家和民族争来更大的荣誉,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我们在不断完善吸引海归回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资讯环境、人才环境和融资环境,我们期待着陆续回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地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创造出国际水平的产品品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从主板到创业板再发展到海外市场,能形成的中国海归企业的纳斯达克板块、纽交所板块;在世界市场上能走出更多的来自中国本土的海归跨国公司和上市企业。

为海归的服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近来,海外留学博士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宽松和对海归的高等待遇,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市场的竞争和回国的艰辛与不易。上周末,我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室偶然遇到了我25年前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时告别的一位中国同学。在匆匆地谈了一些留学回国大有作为这样的话题,他竟然口风一转,说:“回去当教授竞争激烈,位置太少。回去创业的话市场饱和,成功率并不高。回到北京连两居室都买不起,还没有资格摇号买车。”最后竟然满目凄凉地说了一句:“我们这些人看来很难叶落归根,也就扔在国外了。”这一番话也道出了当今海归看待回国的心态,值得我们在吸引人才,制定政策的时候予以考虑,不要让社会发展带来的新事物新问题形成海归回国优良环境中的新的短板。

(作者系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

上一篇:做绿色、低碳的出版人 下一篇: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