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破局之思

时间:2022-10-12 05:09:15

教育部7月23日公布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稿虽无具体条文,但宏观微观政策俱都体现,从长远看,意义重大。

十年撤并

我国从2001年起,为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就在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根据统计,农村小学校数量从1997年的51万多所减少到2009年的23万多所,减幅达54.9%。

这种规模的并校大约史无前例。很显然,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况,撤点并校在解决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学校布局散乱的情况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撤点并校带来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也由此成为颇具争议的教育政策。

就本次教育部的《意见稿》来看,对上述问题具备明显的针对性。其中规定如“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再如“具备公共交通或校车服务条件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乘车时间应不超过40分钟”等等,都相当详细地体现出想要“就近入学”以解决校车事故频发的思路。

而在相关的监督管理上,也加大了力度。一方面将管理权收归省级政府,另一方面将监督权下放至家长,在以往的教育政策中并不多见。

落实是重点

不过,纸上政策和能否落实,从来都是两个问题。这在“撤点并校”中已经得到证实,过程中“盲目并校、追求政绩一刀切”的问题并不少见。

事实上,撤点并校问题并非表面上看那样简单,不但涉及农村教育问题,更涉及整个农村教育生态。若要彻底改变撤点并校困局,此意见稿还应进一步延伸其精髓。

不过,虽然问题解决看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很可能,也可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契机。如果我们把城市中目前在做的改革放到农村,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更容易实现的方案?

比如,目前很多地区实行“小班制”,而在农村,这几乎成为一个天然形成的事实。问题只在于教师的编制、素质能否达到基本要求。

其二,中国教育界一直回荡要求增加民间教育空间的呼声,而农村现在的情况也更加适合这种放权改变。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就近入学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对于农村,千百年来的教育形态却是私塾,直到清末,中国仍是世界上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其中原因,就在于私塾化的大量存在。倘若中央政府允许民间自办学校,并提供相应支持,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存在的乱象,因为没有人比乡村民众自己更清楚如何解决面对的实际困难。

其三,一旦民众自我组织学校的建立,那么监督自然可以顺势解决。推而广之,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校董、学区进而直接面对教育本质的现代教育形态。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乡村的民主选举已经进行多年。而现在,当乡村教育再次面对危机时,为何不去转变这一切,使之成为改变危机的机遇呢?

上一篇:怎么做才公平 下一篇:《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