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舍弃

时间:2022-10-12 04:19:02

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舍弃

摘 要: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令人感觉耳目一新,遵循了《标准》理念,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让师生感觉到数学的可亲。新教材把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融为一体,教材有操作部分、讨论探索部分、实验室部分、思考部分及相关链接部分,淡化了几何概念和定理,降低了水准。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教材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有些内容应该舍弃,而有的不应该舍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教材 应舍弃内容 不应舍弃内容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令人感觉耳目一新,遵循了《标准》理念,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让师生感觉数学可亲。新教材编写的主要的特点是:(1)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2)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3)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4)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5)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新教材把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融为一体,教材有操作部分、讨论探索部分、实验室部分、思考部分及相关链接部分,淡化了几何概念和定理,降低了水准。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应该舍弃,有的内容不应该舍弃。

一、新教材应舍弃的内容

1.八年级上册89页14题:照相机镜头上有一组表示光圈大小的数据:2.8,4,5.6,8,11,16,22请查阅有关资料,探索这组数据的规律。

我认为这题偏重于城市学校,而且比较偏、怪,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及规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查阅的资料困难大,到哪里查阅有关资料?还有很多内容学生无法查阅,因为农村家庭很少有电脑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如城里的学生,还有的学生可能都没有见过数码相机。仔细想想,此题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呢?我也作了调查,让我校八名老师做这道题,只有三名老师做对。

2.八年级上册17页2题:如图是电子琴上的一段琴键,各键的音名均用英文字母标记。小明发现其中#C、D、bE3个连续的琴键组成的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有哪几个连续的琴键组成轴对称图形吗?请把它写出来。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这题很难讲解,学生也很难听懂,甚至难以表达他们得到的答案。因为对于琴键,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看到更谈不上懂了,甚至连琴键的名称也说不上。有的老师亦然。

所以,我认为新教材应多考虑农村中学的认知程度,因为我国有7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能缩小城乡学生的知识差距。

二、新教材不应舍弃的内容

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对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删去了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不补充较难较烦的因式分解,直接用公式不得超过两次,降低了难度。但是,我很担心的是,看到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6X+8=0”,这对以前的学生来说完全可凭“能力”将答案脱口而出:X=2,X=4”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能呢?因为他们不会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了。教材的编写者可能是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难度考虑。确实,能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二次三项式都可以用配方法解决,但十字相乘法也有配方法不可代替的优势。教材是不是“减少内容”,“降低水准”就能起到减负的作用呢?其实不然,要根据学科特点。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材安排是,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应用举例各一课时,一共至少四课时即使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掌握得还是不到位、不透彻。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教学安排过于简单,没有真正地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去安排。由于因式分解的过于弱化,给教和学带来了很多的不合理之处。新教材只用了两课时的时间安排因式分解的内容,学生远远不能掌握,稀里糊涂。删除了因式分解的内容,但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进行,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掌握,所以教材不该删去。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高首慧.体验新教材.中小学数学,2006年第1、2期.

[2]沈荣武.从因式分解谈新教材教学安排的利弊.

上一篇:初中语文写作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试论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