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也爱玩古琴

时间:2022-10-12 02:04:38

老外也爱玩古琴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无邪的微笑,让人放下了戒备,开始看她关于古琴的故事。

中国的民族乐器里,古琴大概寿命最古。

二胡、琵琶、箜篌、扬琴之类的,都来自草原、西域或者印度,也曾经和小提琴一样被看做是洋乐器。单单古琴是中国人自己造的。现在,中国也可以用小提琴和钢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如《梁祝》与《黄河》。小提琴也成了中国人的乐器,可惜,我们见异思迁,容易忘记了中国乐器的老祖宗。

倒不是,林西莉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和这件古老乐器,有什么特殊的了解和领悟,而是,她的亲身经历很有意思,与古琴结缘,很巧,也很幸运,得到了中国数位古琴大师的亲自指导。而且,半个世纪以来,她一直在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孜孜求索,诚心可贵。

在美国,也有很多的汉学家,他们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却在编写中文字典,很荒诞。林西莉则靠谱儿多了,她在中国生活过。古琴只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敲门砖。她借这件美丽的乐器,敲开中国艺术史乃至文化史的大门。渐渐地,她的这个尝试成为一种可能性,而且这个可能性越变越大,大到中国人对她也开始有了信心--同时,为热爱和关心中国古代的艺术人,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遗存的诸多细节。

如果,黄仁宇写北宋首都开封的故事,写得再生动。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例外。可是,一个瑞典的汉学家,可以把徽宗为何在琴室旁的庭院修建假山,原因是风水学家说,那样可以让他的嫔妃们为其孕育子嗣。这就有趣了。为了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林女士还需研究这位失败帝王的家国故梦和破碎山河。

《古琴》一书,摘得了2006年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的非文学作品类图书最优秀奖。这已是林西莉第二次获此殊荣。奥古斯特文学奖创立于]989年,在瑞典国内享有盛誉,奥古斯特文学奖和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通常成为圣诞节采购中的热门礼品。此前,林西莉还曾凭借《汉字王国》一书获得过奥古斯特文学奖。《汉字王国》是林西莉对中国汉字40余年研究的结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了汉字的渊源。《汉字王国》和《古琴》这两部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品,在瑞典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潮。

瑞典老太太,给了我们一个礼物,打开一看,呀!原来是古琴的故事。

快读漫品

(一)管平湖常询问我们学习的情况,他坐在王迪那张唐代的大红琴边,用这张他自己录唱片时使用的琴,弹我们正练习的曲子。

节选自《古琴》,第45页

短评:很幸运的瑞典朋友,中国的古琴大师都被她赶上了。

(二)《听琴图》,据说是12世纪初期宋帝徽宗所作,可以说是身为帝王的赵佶的自画像,黄冠淄服似道士,危坐参天奇松下弹琴。他的面前坐着两位听琴者,神情专注陶醉,遐思悠悠。画中人都着日常便装,远离公职,在这理想宁静的环境中与朋友聚会,分享美妙的音乐。节选自《古琴》、第186页

短评:汴京残梦,被林女士写得飞动活泼。接下来,她也描绘了琴声过后的山河破落。

(三)琴道开始与这一振兴文化的工作紧密相连。随着官方儒家思想的确立,古琴也成了一个特殊的乐器,一些对后世意义重大的著作,诸如蔡邕的《琴操》和嵇康的《琴赋》相继编成,它们是与琴相关的一切详尽记录的开始。

节选自《古琴》,第247页

短评:音乐历史背后的蹊跷,林女士也悉数了知,好用心的汉学家。

(四)根据高本汉对古代音韵的还原,“今”和“金”字的发音之接近,可以轻易地相互替代。这说明,“琴”字的字形,不仅是乐器本身的形状,而且是既表意又表音的。如果有读者对于一个字可以发音感到惊讶,可以参阅拙著《汉字王国》中“意与声”章节。那里有更多的解释。

节选自《古琴》,第314页

短评:瑞典老外还真逗,结尾了,还留一个扣子。

上一篇:五行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下一篇:李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