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外眼里读懂中国

时间:2022-10-14 06:14:23

在老外眼里读懂中国

观察当代中国种种现象有点像瞎子摸象,谁都能插上一嘴,像那么回事,却又如隔靴搔痒不到点上。不妨看看老外是怎么看中国的,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旁观者清能够找到答案。

日本人眼中的1980年代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写独立和旅行的关系,仿佛是文艺青年们必然受落的路子。此书上市,销售远远抛离同期出版的《伪东京》。新井一二三文笔清淡,句子简短,很适合描述1980年代的中国。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北京还没有牛仔裤,街上还看得见留下的红色标语,北京帅哥们都还未开始发胖,吃饭的地方只有饭庄和食堂,橘子味的常温汽水一瓶3毛钱,“教科书事件”的发生也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反日游行。黑白相片中的新井,发型、面庞、笑容与中国女孩并无二致。在这个早早四处求学、漂泊的日本女孩子眼里,1980年代的中国和蔼又神秘,贫乏又新鲜。

其实还有一点点的天真

寻路中国

作者:(美)海斯勒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和《江城》关注涪陵的社会和人的剧变的主题不一样,《寻路中国》中,海斯勒走到了相对不那么直面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西部和北部。除了探寻远古遗迹,他长时间地生活在当地人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困惑和应对。书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在天然淳朴的面容上,有着希望赶上社会发展的一点急切和无助。作者颇富《纽约客》风格的写作笔法,读来很有电影般的场面感,仿佛还带点Polaroid的淡淡怀旧色彩。推荐80后和90后一读。

这里每天都不一样

江城

作者:(美)海斯勒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通过涪陵这座长江小城的生活,作者写出了一系列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用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去观察发现这个在变而又不变的小城。用他的想象与了解去发现一处那个时代的身影,但又能找到熟悉的年代感,或许这就是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准备着开放而全世界不了解的时期的中国。

很淡很轻近似于无的哀愁

黄河之旅

作者:(美)比尔·波特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2007年的《空谷幽兰》,是波特最广为国人所知的作品。他选择了“隐士”这个神秘的人群作为切入点,呈现了一种清苦、隐逸、自给自足的美妙生活图景。最近出版的《黄河之旅》,从《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中的“空”中脱离出来,回到黄河沿途景点名胜兼具历史尘烟和现代商业化的模糊面貌中,乍看和《寻路中国》的笔法很像,但缺乏其专业记者视角对中国的剧变的敏锐洞察力。波特对佛和禅的阐释自有一套,也许不那么准确,但始终能融合在他的游历文字中。他给自己和中国现实生活保留了恰到好处的距离,全书读来有不明因由的淡淡哀愁,波特已然是一个隐于市的“大隐”,不问来处,也不究去向了。

我们想要一位老朋友?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作者:(日)加藤嘉一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加藤嘉一, “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近年受到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热切关注。《Vista看天下》林楚方,对他的洞察力颇为称道,甚至提前给他戴上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顶帽子。但其实加藤在文字中一向委婉谨慎,书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其说在寻求答案和引起思考,不如说是向日本人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2010年出版的这本书,目前再读已有事过境迁之感,但仍不失为可略观两国文化差异的初步读本。希望加藤的笔跟得上中国的变化,也希望他比现在更尖锐些,不要真的变成一位“老朋友”。

窥探古人

画家生涯:中国传统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作者:(美)高居翰 出版社:三联书店

《画家生涯》写的是中国画家们更接地气的一面。高居翰依靠画家的日记、随笔、信笺甚至作品中的题识等浩如烟海的信息,还原了传统中国画家诸如公开润例、讨价还价或简单重复的小幅手卷流传于世等“为稻粱谋”的“生涯”写照,不慌不忙地为文人画派的淡泊洒脱的固有形象来了个颠覆。想起2001年出版的《亲爱的提奥-梵·高自传》,给弟弟的信里,梵·高隔三岔五就来一篇对困顿生活的轻描淡写,读来使人心酸。相比之下,中国画家们惯于勾画辽阔高远的自然山水,背后却都是古代社会神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所谓“生涯”,大概就是这样。

上一篇:怀念高球 岂止少年情 下一篇:戴什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