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华古镇

时间:2022-10-12 12:22:01

走进龙华古镇

上世纪50年代我家有个亲戚住在龙华古镇老街的几间破旧砖木老屋里,大人常带我去玩,景明春和四月间,一片芳菲在龙华,借宿于此,小楼一夜听春雨,晨起天色水濛濛,百年龙华老街东西走向,全长300余米。用花岗石块铺就的弹街路,踏着潮湿的石路,微风轻轻吹来阵阵草木清香,滋润着我的肺腑,放眼望去,窄街两旁有饭庄、药铺、酱园、浑堂、旅社,还有米、肉、布、五金、烟纸、理发、香烛、南货等店,老面馆、老茶馆里人声嘈杂,屋檐上炊烟袅袅,江南水乡常见的乡土韵味,弥漫在老街上。龙华老街原本不存,因寺墙挡道,墙外有个乡民歇脚解渴的茶水凉棚,后来有人为了大年初一能到龙华寺烧头香,提早赶来,苦于无食宿之处,于是乡民便沿着山墙门两侧,建起了小饭铺小旅店。由于水路便捷,商贾来往,再后来就逐渐形成了龙华老街的雏形,民国初此地有商铺近200家,老字号有源和泰、义昌等钱庄,振兴馆、复兴馆等酒肆,以后还有钟灵毓秀药号、公和米行、万元亨南货店、华兴棉布店等分部在街的两旁,那时店家大都用现在难得一见的“排门板”做店门。

龙华镇有座百步桥,此桥原是木桥,因跨百步塘(即龙华港)上,桥长约百步故名。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木桥毁坏特甚。邑人张所望出俸金倡建易木为石,历三年耗银6000余两建成。此后,自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屡经修建。其中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规模较大,历时三年竣工。在百步桥北堍原有卧龙庵施相公庙,建国初,桥又重修,建成三孔混凝土桥面。

我远远地望着那雨雾中矗立在老街北边的古老龙华宝塔朱影黛黑,风起时隐隐传来几下能唤醒人生之梦的清脆塔铃声更增添了古镇的几分神秘色彩……塔在龙华寺前,现塔高40.6米,砖木结构,楼阁式八面七级,曲柱重金,飞檐高翘,檐下悬有铜铃,姿态雄伟美观。相传龙华塔始建东吴赤乌五年(242年),唐广明元年(880年)龙华塔毁于兵燹。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塔底层遭火劫,木结构和围廊俱毁,寺僧竹禅鬻画募款修复。民国9年国民革命军团长张慕韩出钱修寺修塔,在塔围廊外加围墙与水泥栏杆,竖匾题字为“报恩塔”,破坏了龙华古塔原貌。

老街中间路口,原有小石桥,正对龙华古寺的老山门,它是用麻石砌成的石牌坊,石刻线脚精美,山门上有“龙华”二字,边款刻有“正德丙子(1516年)岁季冬”。现在仅存左右两根孤独的石柱,旁边蹲着两只青石古狮,一左一右日夜守望在这里,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了,老镇街头一代又一代过客,沧桑变幻,如今石狮前的那条老街、桃花、小河、柳树、菜畦早已荡涤无存。

旧时龙华老街边古寺山门东西两侧原有两口古井,井水清冽,现已消失。旧时,每年三月半,龙华要举行庙会,沪人踏青游郊看桃花,香客如云,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诗曰:“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香讯齐赶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江南名刹龙华寺,三国吴赤乌五年建,唐代至清代,历经战火兵燹,屡毁屡建。曾名“空相寺”、“万寿慈华禅寺”。今寺系清光绪元年至二十五年(1875~1899)间陆续重建。解放后又经整修。现龙华寺仍保持宋禅宗伽蓝七堂制,设有殿堂六进,钟、鼓二楼。尚存古迹文物,除寺前古塔和“空相寺”额残碑外,还有清代石幢一座。寺内的“百年牡丹”,是清咸丰年间从杭州东林寺移植到此地的。“龙华晚钟”是旧时老上海“申城八景”之一,堪与姑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相媲美。明人潘大儒作《龙华晚钟》:“江寺鸣钟到夕曛,山僧不语带归云。一夜雨散人散渡,竹房香梵渡氤氲。”那野趣雅逸的诗句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一种绝尘清净之意境。旧时龙华水蜜桃闻名遐迩,清人王韬《瀛壖杂志》称:龙华一带“皆种桃为业,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龙华水蜜桃8月成熟,果皮黄白有红点红晕,味鲜甜汁多,入口即化,可惜早在抗战初,龙华水蜜桃已无存矣!

晚清时沪人三月以游龙华观桃花为赏心乐事,1874年《申报》载《沪南竹枝诗》云:“遥指崚嶒塔影斜,踏青一路到龙华,碧桃满树刚三日,不为烧香为看花。”现在寺内钟鼓楼上的青铜大钟,铸于清光绪二十年,重3000多千克。

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称的龙华烈士陵园位于龙华寺西侧,这里原为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解放后,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予以保护,我读过这么一首诗,它把龙华的桃花为什么这样红写得很透彻:“龙华古塔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上一篇:卷心菜营养丰富堪比百药箱 下一篇:肉毒杆菌:中毒与治疗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