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验课堂 让物理课“动”起来

时间:2022-10-11 09:58:19

设计实验课堂 让物理课“动”起来

摘要:目前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教材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文章阐述了实验的作用以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两节实验课堂实例说明实验课堂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学生参与情况和实验感悟,体现了物理课让学生“动”的价值。

关键词:设计;实验;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32-01

新课程要求“初中物理教育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这就为物理教学规定了一种必要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学手段。但只靠课标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可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真正的让物理课“动”起来。当学生有“亲手做做,感觉不错,实验实验,答案自现”的感觉时,学生会有一种快乐感,成功感。

一、实验课堂开发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现在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做家务,更不用说参与生活劳动了。因此在我的物理教学中,出现过一些不乐观现象。学习声现象时,让学生模仿一下往暖壶里灌水的声音变化,学生说没灌过,家里用饮水机。讲惯性时,我举例说:“当你用脸盆往院里泼水时,水出去了,而盆还在手中。”一部分学生惊讶的说“是吗”。没泼过,楼房里有下水管,而住平房的同学却很清楚。

我认为,物理物理,事物之理,先知现象,再明其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家庭习惯,只有从教学上入手,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开发实验课堂,为学生弥补生活空缺是相当有必要的。同时也体现物理学科特点与价值。

二、设计实验课让物理课“动”起来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范操作,严谨的态度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演示实验,可见度不高,教师做,学生看,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也就说不上新发现,以及创新思想了。而对于分组实验,学生一到实验室,教师就先告诉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等。因此,学生仅仅是按教师讲的去做,去验证,而没有自主的探索,不经历挫折与困难的体验。若学生实验中不小心将电池短路,电池发热了,学生也算意外收获了。若学生始终没有将电流表、电压表 的接线柱反接过,没有见过指针反偏的真实现象,是多么大的实验遗憾。在教师的指导下(前提保证安全),做一些破坏性实验也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时,教师限制学生对灯泡的实际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2倍。从而观察灯的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比正常发光时亮,然后就告诉学生,若电压再大些,有可能将灯泡烧坏。听话的学生就再也不敢加大电压了。但他们绝对有一种想让灯泡被烧坏的欲望。我在教学中,将这种现象演示给学生看,当小灯泡越来越亮直到冒白烟时,学生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他们过瘾了。

再如:在电学学习之前,完全可以先设计一节电学开门课(在小学科学的基础)。让学生事先准备电池若干节、小灯泡若干、二极管、音乐盒、小马达、电线若干、曲别针、铅笔芯、胶带纸等。学生有了这些器材,不用老师告诉他们,他们也急切的想让灯亮起来。多个灯亮起来,音乐盒响起来,马达转起来……(可天真的孩子们还没有预料到他们将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准备就绪,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连线,教师巡视与指导。结果发现好多可笑的现象以及值得研究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根导线绕着小灯泡的螺旋绕了几圈,然后接在电池上,灯不亮;有的将二极管与灯泡串起来,灯泡二极管发光,换同学再做就不亮了。是因为学生还不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借此机会讲解,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还发现铅笔芯也导电,而且接入长度不同,灯的亮度发生变化。这不就是一个简易的滑动变阻器吗?有的马达转了起来,学生很兴奋,他们接着用纸折些叶扇按到转轴上,一个小电风扇成形了;有的干脆做出了简易手电筒。学生激动得不得了。真正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有的想让两个灯一起亮起来,却使其中的一个灯两线头碰到一起发生短路;有的学生大惊小怪地叫老师,电池变热了。一节课老师忙的不亦乐乎,学生玩得也很开心。下了课,还在互相交流着各自的情况。我相信 ,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学生也在出错纠错被指导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为他们进入电学之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若在学完电学之后再去上这样的一节课,就显得很空洞了。

在我们学习光现象知识时,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两个重要的探究实验,初中生要想把这两章的知识学透,仅依靠这两个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平时的练习检测中常出现一些日常现象问题。这些问题若用理论分析解释,教师会觉得讲的生硬,学生也不易理解。若专门设计一节实验课,让学生亲手做,亲眼看,效果非常好。会真正实现“实验实验,答案自现”。让学生准备“化妆镜,筷子,圆形水杯(带水),放大镜,近视镜,蜡烛,火柴,白纸,扎有小孔的大小不一的纸盒”等。可以设计让学生观察并实验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区别。用圆形水杯(带水)观察物体。伸直手臂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将电视成像在墙上看小电视;无光具座限制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平面镜与桌面成45度角,使小球沿水平桌面滚向平面镜。从镜子里会真切的看到小球从竖直的桌面上往下落。

上完这节课我让学生写了感想。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实验,亲眼看到了小孔成的像可以放大,缩小和等大。而且像的大小由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以及白纸与小孔的距离决定。改变了原来错误的认识,也不用老师在给讲原因了。”还有的说“没有光具座的限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更有意思,能看到更大的蜡烛的像。”也有同学说“做了这些实验,再去做题,简单多了,比如将凸透镜遮住一部分,仍然能成完整的像,一直觉得不可思议,一做实验,事实就是这样,像依然完整且变暗了,实验能让我们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一汽解放:自主标杆 下一篇:职中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