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语文新版教材运用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1 09:04:43

对人教版语文新版教材运用的几点思考

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中国教育,曾引起很多教育界专家的深刻反思;只能继承,难以创新的劳动者素质现状,更反映出教育滞后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来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在此形势之下,原来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因此,中国教育要做的,我们学校和老师要做的,与其说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如说是要让他们学习如何学习,为以后的自学打好基础。

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样的人能创新?只有具有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人才能创新(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按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是难以达到的。他们需要在自主学习、探索、创新活动中培养。在此,我就语文新教材创新理念及其合理运用,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务必实现教师观念的三大转变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现代意义上而言,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穿针引线者。前者,教师的劳动是可以重复的,而后者,教师的劳动是一门艺术,不是机械的。因此,要当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必须实现以下三大转变。

1、由绝对权威者变为耐心引导者。长期以来,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甚而颐指气使,言出法随,学生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这种现象,有人美其名曰“师德尊严”。但我们认为,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凸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离得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耐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语文学习是个性化学习,语言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由知识拥有者变为随堂学习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只把教师当成知识的宝库,这对教育来说是悲哀的。我们教师要以满腹经纶为荣,更要以不授方法为耻。而告诉学生学习方法的最好方式,就是跟学生一块学习,师生互动,在经意和不经意中,在模糊和精确中引导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3、由公正裁决者变为善意鼓励者。教师的评论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很多教师“执法”公正,不吹“黑哨”。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实际上很容易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抹杀他的智慧的灵光。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很多问题都不是单一答案。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对他们学习和创造的鼓励,是他们提升学习兴趣,攀登更高知识山峰,发挥创新潜能的不竭动力。

二、务必完全归还学生的三种权利

教学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所决定的。古人云:“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受的多是被动教育,所以他们认为学习不是他们的事,更多的是老师的事,从而就甘当一只鸭子,等着老师来填。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扶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须归还本属于学生的三种权利。

1、自主学习权。每位教师都应该清楚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架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灵性和活力,富于想象力的,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于一体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性的差异,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选择的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习要因材施教,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学习、思考空间,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巨大转变。

2、人格平等权。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并不是以单一的学生的面貌出现的,而是以形形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他们除了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尊重一个人的价值和人格。新的教育理念更提倡公平和平等,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合理的价值选择和独立的人格发展。对于以个性化学习为显著特征的语文学科来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文学本身的魅力。

3、自我发展权。现代工业对社会经济生活最大的贡献是“批量生产”,而现代教育最先进的理念是“手工制作”。我们不赞成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培养人才,也不赞成学多于悟,记多于想的学习模式。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挖潜、自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世界的多样化才是天道的合理,学生的多样化才是教育的平衡。

三、务必构建三种特征的课堂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本书”,有的还外加一根教鞭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使学生在里面不但感觉到单调,困乏,有时甚至感到恐慌。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构建新理念下的崭新的课堂。

1、综合性学习课堂。新教材和新的教学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具有游戏的魅力,它吸引着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如老舍先生《茶馆》一文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读,可以让学生讲这个故事,写独特体验的读后感,也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全面展示作者生产、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甚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方言的特色。再如小学课本中的《敕勒歌》一文的教学,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品读诗文来深化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来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更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图书、资料、网络等去搜集我国少数民族的有关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冲破三尺讲台、甚至冲出教室,到更广阔的课堂去获取知识的营养。

2、开放性学习课堂。语文知识涵盖百科,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老师懂得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科技、宗教、道德等学科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搜集天文、地理的有关知识,可以介绍人类征服太空的科技发展史,可以介绍我国古今以月亮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把课堂由课内延至课外。再如以“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教学可以讲“蜀山兀,阿房出”为始的黄河断流史,关注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讲黄河哺育中华民族,但又水患不断,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可以让学生搜集黄河沿岸的有关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可以让学生读有关黄河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受到艺术熏陶。如此,多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趣味性学习课堂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强调学生要“愿学”,更重要引导学生“会学”、“乐学”,讲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主体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种做法:其一,侧重一个方面。我总是认为:“想一切都灌给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走向失败。”比如讲小说手法,我会在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中根据课文特色着重讲一个方面;讲诗歌时,我会在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文学美等方面中选取一个方面重点渲染。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易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其二,注重多方比较。文学中同一主题的作品有很多,教材中只是择一二而已,我们不妨将教材以外的作品列入一些引导学生比较、推敲、思考,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增加他们的趣味。其三,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增加知识含量。其四,充分展现个人的语言风格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其五,有时鼓励学生自主命题甚至“恶改”文章,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务必倡导的三种教学方式

1、自主性。学语文是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刺激。我们不能因为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个性化发展,从而不允许理解的多向化,答案的多元化;我们不能因为设计教学过程,而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教师的是同一版本;我们更不能高压灌输使学生感到厌倦,轮翻轰炸使学生感到迷失方向……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寻求答案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愉悦。

2、合作法。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之初是以合作求得生存,而现代社会是以合作求得更大发展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词”,甚至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精神。以前,我们总是扔几个问题下去,大家讨论,再选代表发言,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因为责任没有到个人,仍然有大量的“出工不出力”者。最好的办法是每个人都分到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再逐一发言,这样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探究性。“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就要体现在能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的资源。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思考的习惯,不仅要善于引导、梳理,更要巧于启发。孔子云“不愤不启”,就是指要掌握启发的时机。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务必提高学生的三个素质

教育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为目的,但学校向社会提供的并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和空间的“初级产品”。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之外,更要学到学习的方法。形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的精神。因此,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要想有好的作为,必须实现以下三个“回归”。

1、回归自我。繁重的学习可能会使学生疲于奔命而疏忽思考其它的问题,特别是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回自己的信心,确立自己的目标。“不做第几个谁,只做第一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他们的特征,张扬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在这个方面要发挥别的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回归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回到社会性的生产、生活中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这个素质,既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一个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社会处处是文章、生产、生活处处有学问,从而培养终身学习惯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将创新精神和能力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大问题。语文学科在这个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回归创新。人们要从经验和知识中爬出来,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劳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比当初要把他们从玩泥巴堆沙包的小娃娃转变为背书包的学生还要难得多。但我们不能小看了他们当初堆沙包、玩泥巴, 是他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始。书读多了,受的束缚也多了,要有效地突破这种束缚,我们不但要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他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一百多个关于自然和社会的问题,真可谓是一个天才,你看,诗人的知识之渊博,观察之细腻,思维之严密,想象之丰富,几个能及呢?再看他对现实的叛逆,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份博大高尚的情怀,又几个能有?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我愿拜屈原先生为我师;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多想有如此学生啊!想到这里,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不禁汗颜。

上一篇:创业板呼之欲出 四大难题引人关注 下一篇:下向焊接工艺在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供水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