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8:02:51

关于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思考

摘要:阐述了中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以及道德行为的概念,分析了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措施

一、中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中学生感知觉已相当的丰富,但认知事物时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学生情绪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多样化,但还不是很稳定,明显地表现出两极分化。

中学生的思维表现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在行为表现方面,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道德行为的倾向性不稳定,随机性较强。

二、道德行为的概念

道德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通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调整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即道德行为方式。在此方式下的具体行为,即道德行为。

三、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道德行为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就像一个链条,有几个环节。

1.人是有道德需要的,因有需要,进而产生道德动机。另外,人必须对道德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可以形成道德观念。

2.在道德观念的框架内,人可以进行道德体验,同时依据道德观念进行道德评价,产生道德情感。

3.在生活中,人在道德情感的影响下,会自觉地调节自身的道德行为,以求得行为与内心的统一。

4.在一定的道德动机下,人通过实践,形成较为固定的道德行为方式,这就是体现在外部的道德行为。

从中学生自身学习的角度看,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强化—内化—外化”的过程。

四、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因素

从施加影响的信息来源上来说,能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每个中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的德育课是中学生接受道德行为教育最主要的形式。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道德行为。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一直是人们无法忽视的。中学生出了校门,耳闻目睹的就是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生活和游戏规则,分辨能力较差的中学生一般就会照单全收,形成的道德行为也是各不

相同。

五、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措施

人们通常所说的教育也好,引导也好,实质意义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使对方向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接近。

1.了解并且理解中学生

了解中学生最基本的手段是观察。教师需要能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他们的心理实质,从而把握教育时机。中学生分辨能力较差,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也可能被他们认为是思想解放、是新观念。对他们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与引导。

2.丰富学校道德教育的形式

(1)上好德育课

德育课可以说是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主阵地,在道德行为教育上,德育课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2)拓展教育内容

选取一些与中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教育,便于他们联系自身实际,加深理解与体验,并更直接有效地培养其道德行为。

(3)开展特色活动

特色活动可以不拘一格。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有内容,也要依赖一定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家长会、家访或成立家长学校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就道德行为教育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和指导。

4.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调整和规范,自我管理是个体运用特定的机制和技能来控制和调节思想、感情、行为。一般说来,中学生较少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道德行为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并教给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在他们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有监督、有鼓励、有表扬或批评、有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顾锐萍.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机制探析[J].江西教育研究, 1999(2).

[4]神芳平.中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J].德育天地, 2006(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浅谈放松环节在短跑训练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师资培训的现状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