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资助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1 04:25:58

当前大学生资助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 要:让更多的人上大学,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保证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事关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系统最具体、最实在的体现。但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关乎大学生的诚信,或是骗取奖助学金,或是对奖助学金的随意支配,过度消费,这就必然涉及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关键词:资助;大学生;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66-02

一、目前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认同,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会出现价值混乱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今,我国社会正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当代大学生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在个人至上、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出现了对价值评判认识不清的问题。

(一)“假贫”现象套取资助

根据各学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每年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可以说,在受助大学生群体进行奖助学金申请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刚性的要求来衡量申请者是否贫困,面对广大的申请者,我们无法真正衡量其申请者的贫困程度。我们衡量的过程就是在每次政策下达时,需要受助的群体提交申请、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困难申请表,填写内容基本就是家庭成员以及收入状况之类的简单调查,之后就是各级政府或民政部门的签章,只要这些表格和签章具备就符合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贫困生”,所以面对如此低的门槛,相当多的同学都会尝试,申请与否,大多时候都取决于“贫困生”的“良心”。还有部分同学在申请困难补助的时候就会“财产缩水”,时尚服装变成校服、高端智能手机变成“砖头块”、笔记本电脑无影踪、女朋友也不联系,待到贫困申请补助通过,补助金发放时又变回以前的模样甚至更“阔”,更加高端的手机,更加时尚的衣装,趋于奢侈品的电脑,甚至带着女朋友出入各种高级场合,这些都是因为审批程序和调查程序简单而形成“假贫”,经了解,利用假贫现象套取资助的同学在该校也不是少数。

(二)受助群体缺乏感恩意识

目前大学生有相当的一部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重视索取、忽视回报的错误心态,对父母和他人失去了感恩精神,甚至还认为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帮助与关心是理所应当的。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受助群体中,缺乏感恩的思维体系还表现在具有极强的虚荣心,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物质需求时,将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情抛在脑后,对于父母的恩情表现出明显淡漠的态度,否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切。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思想的过度发展,一来认为子女是对自己生命的延续,二来不愿子女走自己的老路,不希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过度受累,这就在父母的思想上形成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累不能累子女”的思想。这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三)资助资金遭到不当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印象,导致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时尚化,多元化,激情化。当代大学生对待文化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它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消费已经逐渐过渡为目的而不是生存手段,“快乐”就是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他们不再关心消费的结果,即不再仅为维持生存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比如以消费行为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超前观念等。

(四)普遍缺乏对受助群体的自强、自立、信心教育

自强、自立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必备条件。当前,虽然党和政府在加大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由于具体的历史的原因,贫困大学生数量和比例不一,所受资助的面和力度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加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在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各种资助力度有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但贫困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贫困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应该对自身充满信心,要相信人生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困难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如贫困学生当中的残疾学生,孤儿学生、单亲学生、更应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1]。

二、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生解决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最盼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我们在大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在开展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同时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2]。

(一)荣辱观的淡化导致诚信缺失、争抢资助

通过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呈现出多样、多元的状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从总体上看是不错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调研,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大学生思想特点,认为大学生思想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但仍然对一些基本理论认识模糊,并且存在价值评价标准双重性、缺乏与时代相呼应的荣辱观、感恩意识等重点问题。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孟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含义也是诚实不欺,主要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考试、就业、资助等方面,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拜金主义在校园的反映

我们已经度过了21世纪的头十年,我们国家改革也已历时30多年,受商品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年有了相当的竞争、效率、商品等商业意识,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本领获得相应的收获。他们认为“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3]许多青年中的短期行为和拜金主义不仅以一种观念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曾一度在行动上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步,校内从商,崇拜财经类和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存在大面积的辍学经商的现象,这在相当一批青年中成为风行的时尚和追求的焦点。

许多高校都在学校设有勤工俭学的岗位,大多根据劳动的轻度设定这些岗位补助的程度,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参与学校勤工俭学的大学生都愿意选择到图书馆、各机关进行辅工作,而教室与学校园区的打扫卫生等相对劳动程度强的岗位则鲜有问津;还有不少受助大学生在挑选岗位时会选择补助金额较高的岗位,待申请到手后选择将这个“工作”机会转让给没有申请到勤工俭学岗位的同学,轻松的从中倒手赚钱,这就完全浪费了学校乃至国家的资助机会。

(三)文化全球化思潮影响带来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经济收入,但其年龄特点却决定了他们在整个成人消费群体中处于时尚的前沿。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体现着当代青年的精神文明程度。对于过分的消费行为的引导要首先从消费观念入手,引导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兼顾个人与社会、集体、家庭、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等社会经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明确自我需求以及需求满足的途径,根据实际需求划分层次,以优化、现实、科学的原则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列出具体的消费计划,进而增强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家长与辅导员应该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监控,对不良消费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其摒弃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另外,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应加深对国情、民情、社会认识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4]。

(四)精神资助缺失

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就完全意义上来讲,我们有时候做的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帮助,而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诱惑和宣传,在资助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资助,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的体现。

有学者指出:“当理论界对转型时期多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想信念存在一定差距但还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导引的时候,加之部分媒体的自由化倾向和失之偏颇的宣传,大学生自然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抛出的“消费主义”、“实用主义”、“英雄主义”等,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挑战,并主要通过文化同化、生活方式同化等方式迷惑大学生主体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学就会出现价值观的空虚和迷茫。

参考文献:

[1]任丽,窦胜功.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J].东北大学学报,2005,(l).

[2]于洪卿.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6,(6).

[3]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4]张体勤,牟思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点要素分析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功能型学生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