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1 03:01:52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并补阴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并和西药组31例患者作对照。结果:经10 d~2个月治疗后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有效率94.6%,西药组为65.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针灸疗法; 补阳还五汤;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口眼呙斜”,或“口僻”,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的早期治疗则是关键,治疗正确,则阻止病变发展,使病及早治愈,如果早期治疗不当,则拖延病程甚至使面瘫痊愈困难。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与对照组31例用西药治疗比较,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2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15岁~81岁,平均年龄32岁;右侧面瘫11例,左侧面瘫20例;病程1 d~30 d 23例,1个月~1 a 6例,>1 a 2例。对照组31例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13岁~78岁,平均年龄31岁;右侧面瘫13例,左侧面瘫18例;病程1 a~30 a 22例,1个月~1 a 7例,>1 a 2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在取穴方面,大多选用攒竹、瞳子醪、迎香、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外关、阳陵泉等,欲想取得满意效果,必须注意,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针灸要及时,而且愈早疗效愈好,后遗症愈少;反之则差,后遗症多;穴位加减必须恰当:外关、阳陵泉两穴在耳后有自觉痛或压痛时,针之效更佳,否则,此二穴可以不取。当口干、舌部感觉异常或麻木时,应针刺金津、玉液、廉泉。鼻干无涕或流泪者,加刺睛明或上迎香。为了防止和治疗面部肌肉萎缩,宜健脾益气生肌强筋,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针灸方法贵在适宜:就针法而言,急性期与恢复期,面部诸穴宜卧针透刺,如瞳子髎透太阳、迎香透地仓、人中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地仓透颊车等,注意透刺的深度非常重要,若太浅透在皮内,进针困难,患者感觉疼痛;太深刺入肌肉层,则容易损伤表情肌纤维,所以,透刺时针应在皮下为宜。判断针在皮内或皮下的指征是:前者所针处的皮表部呈橘皮状,针尖前进时有阻力感;后者则见针尖在皮下行进,而且进针顺利,无任何抵抗感。针后在患侧宜闪罐5次~10次后,留罐10 min~15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再施,后遗症期则宜直刺法。翳风、颧醪、颊车三穴施以温针法。患侧面部感觉麻木胀厚者,颊里或面颊宜浅刺出血。口角流涎者,地仓穴宜施隔姜灸法,20 min/次;治疗过程中,面部除应尽量免受风寒外,尚需用手按摩揉搓面部肌肉相配合,可以提高疗效,针灸期间配合中药治疗,生黄芪30 g,当归15 g,赤芍12 g,川芎10 g,地龙6 g,桃仁(冲)10 g,红花6 g。随证加减: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加白附子(另包开水先煎30 min)、蜈蚣、全蝎、防风;头昏胀痛加、蔓荆子、天麻;肝郁化火加柴胡、栀子、丹皮、粉葛根;气血虚弱加大黄芪、当归;热盛大便干结加生石膏、生大黄;寒冷肢痛加羌活、桂枝、细辛;语言不利加远志、石菖蒲;瘀血阻滞经络加水蛭、穿山甲、丹参。1剂/d,水煎,分2次服用,10 d为1个疗程,间隔2 d行下1个疗程。对照组:用西药强的松、维生素B族、地巴唑等药物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面容及面肌运动完全恢复,人中正,眼闭合正常,未留后遗症。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较以前有所好转,但皱额、闭目、鼓腮均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经2个月治疗后其症状无明显改善[1]。

3.2 结果:经10 d~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31例中治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6%。对照组31例中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5.6%。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67岁,2010年8月 6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虚弱,1周前受凉后发烧,恶风寒,3天前出现左侧面瘫,左眼不能闭合,左侧面部拘紧发麻,左耳根下方时作抽痛。左侧鼻唇沟变平,人中沟斜向右侧,口向右歪,不能鼓腮,进餐时食物残留于左侧,舌淡红、苔薄白、脉紧细无力。此系体虚之人风伤脉络,脉络瘀阻,气虚血滞。法当祛风通络,补气活血。用针灸,取穴攒竹、瞳子髎、迎香、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外关、阳陵泉等,配合火罐按摩,并用补阳还五汤加白附了、蜈蚣、全蝎、防风等,治疗10天后面容及面肌运动完全恢复,人中正,眼闭合正常,未留后遗症,随访1 a未复发。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原因在西医中尚不甚清楚,目前采取的西药常规治疗如激素、维生素等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针对性、个体性差,疗效往往不令人满意[2]。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痹阻气血,筋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而致。患侧脉格空虚,健侧脉气亢盛,健侧牵引患侧致呙僻不遂。治疗大法,皆以补气、活血、疏风、通络,调整阴阳为治,故运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其以“气虚血瘀”立论拟方,黄芪大补元气,益气固表,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当归益气血,补阴不足;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地龙解痉通络,从而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周围血管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亦能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同时配合针灸、火罐、按摩疗法等,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内外结合,治疗力直送病所,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调解神经功能的作用,达到周围性面瘫尽快治愈的目的,临床上如患此病的同时又伴脑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面神经痉挛的患者,往往疗程长,且应采取相应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56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新时期中药研发和市场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