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艺术的审美与创作

时间:2022-10-11 01:58:42

浅谈陶瓷艺术的审美与创作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陶瓷装饰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陶瓷装饰作为一门独特的装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是饱经风霜。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并非就陶瓷装饰艺术发表这番感慨,但就陶瓷装饰艺术本身来说,正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样发展过来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瀚的历史文明更是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而陶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它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焕发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下面我要谈的是对这门独特装饰艺术的审美与创作。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是美。古人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在认定什么是美的问题中认为和谐为美,这些观点和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黑格尔美学不谋而合。可见和谐美在美学中的重要位置。其实美学就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要处理好这种审美关系,这就要我们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严格遵循美学规律。合理运用这门科学,使得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

陶瓷装饰艺术,它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虽然它的主要表现对象是陶瓷,但它与中国画、油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并以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艺术。陶瓷制品在艺术再现形式上有着双重性,它既是日用品也是一件工艺品,它是工艺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使陶瓷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故它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在陶瓷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在谋求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的愉悦中,多出了一个对陶瓷制品的工艺造型美、瓷质材料美、装饰内容与形式美的审美内容。而这些客观存在因素,都有一种特殊的审美行为。人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客观存在的美,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家园,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由于陶瓷制品的自身特点,他在表现美与绘画艺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首先是材质不同,而就陶瓷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美,陶瓷制品它是以一种造型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造型又是运用其极具生命力的线条来表现的,细细品味,一件无任何装饰画面的陶瓷制品在审美活动中,由于造型点、线、面的结合符合美学规律,它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陶瓷艺术审美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平面展开在人们面前,能一目了然地对作品进行审美活动。陶瓷制品它是以一个立体状态的形式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在这些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有的造型由于其造型特点,它并不适合装饰任何画面,于是就有了别具一格的颜色釉装饰。这就是陶瓷装饰艺术的魅力。陶瓷艺术的绘画装饰极为丰富复杂,首先陶瓷艺术工作者要根据陶瓷的造型特点,进行装饰部位的选择,再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画面大小、部位选择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人的审美享受,过大则观其头不见其尾,不能使人产生审美。过小则不能得其势,不能产生其艺术效果,这也就不能谓之于和谐,更不能在审美主、客体之间产生美感。

我们前面谈到陶瓷艺术属工艺美术范畴,由于陶瓷艺术有着特定的自然属性,从而不难理解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它有着自己的美学规律,陶瓷装饰创作活动其形式极为丰富,不但要表现装饰内容与形式美,还要兼顾工艺美、材料美。如何使陶瓷制品能吸引人的眼球,它离不开审美对象(客观存在)对人主观能动的反应(审美活动)。要使陶瓷艺术作品在人们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就要激发人们的情感愉悦,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创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就陶瓷的自然属性来说,还要求作者要掌握更多的有关陶瓷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工艺学、装饰材料学、美学等等,这是因为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主体会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参加到审美对象中去,和它的内容,形式联系起来,这种内容和形式我们叫它“艺术语言”,要使这种艺术语言能打动人,震撼人的心灵,陶瓷艺术工作者就必须把陶瓷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陶瓷的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陶瓷自然科学知识和陶瓷艺术语言中找到美,即和谐与统一。

在审美活动中,它具有情感性,这种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美的体验和态度,它会随着审美主体而展开。我们今天谈到的审美主体是陶瓷制品,如何使情感在陶瓷艺术中得到唤起、倾诉,这和陶瓷文化的特殊性,陶瓷艺术家的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是不可分离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纵观陶瓷史它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说它是边缘学科,因为在陶瓷文化中它包含着“哲学、历史、艺术、政治、美学、人文学、工艺学、材料学等等”。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极为复杂丰富,他是人类对美的事物的客观存在于感性认识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审美者的世界观的反映过程。因此,审美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用感性力量来把握审美客体,这种感性认识不仅要把握事物的表面,还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于是审美主体它又有超感性认识的一面,这种审美过程在超感性认识同时又能激感活动,因此,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特性。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借助想象力对对象进行情感上的判断,看其是否能引起主体或不。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有这种审美效应,这是因为艺术家和哲学家他们同样都要思考世界和时代问题。陶瓷艺术家如何来释放人们的审美情感,这就不光是作品的形式所能解决的问题,它要求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活动中自己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唤起人的真正价值,使人获得无限精神自由。要在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得到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想象,移情和体验,而是为了悟和把握,从对象中浮现出来,升腾到更广阔更深远的境地。这种境地我们称之为“最高灵界”。如何把人们带进这种最高灵界,其作品的社会文化内容与哲学思想、艺术语言的和谐与统一,进行积极主动地对符合自己内在的审美对象进行发现和选择。激发审美情感,带来审美愉悦。

审美能给人带来愉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而给人带来愉悦的其实就是审美行为,是审美过程中一种综合心理效应,也就是美感或审美经验,它表现为愉快的感觉,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它来源于人本质力量的肯定,具体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力的追求。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最高级的审美愉悦,它无物质性,是精神与社会性的。审美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空间,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是人和自然的真正和谐与统一。陶瓷艺术作品如何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从表象上看虽无什么重大的社会意义,其实它在人类审美活动使人真正体验、领悟审美对象的意义和情感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体验。其表现为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唤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而这些正是由审美愉悦给人类带来的审美价值。陶瓷艺术创作,要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获取审美愉悦,陶瓷艺术工作者在艺术构思,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物质材料的运用等方面不仅要做到科学与合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这是因为艺术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在审美活动中,艺术还有一种超越性,这是艺术本身赋予人类的精神享受,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它给人类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理想主义美学空间,让人们去自由地飞翔。这也正是陶瓷艺术审美与创作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浅谈室内环境陶艺与室外环境陶艺 下一篇: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居装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