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及广东省高校文库建设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11 01:51:15

“211”及广东省高校文库建设调查与分析

[摘要]统计“211”高校以及广东省高校文库(含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情况,分析特色个案,认为本校原创智力产品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尚未成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常规的工作。提出要建立既有国际通用功能又有中国文化传承特色的机构知识库群落(或者联盟平台),而现有的数字文库可以成为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资源基础。基于免费、共享理念的机构知识库有利于打破国内学术资源被部分数据商垄断的困境,值得从国家到高校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和行政推动。

[关键词]高校文库 “211”高校 广东省 机构知识库

[分类号]G250

背景简介

高校文库是主要收集、存储、管理本校智力产品(或称高校原创成果资源)并提供利用的文献知识集合库,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本文库、数字(网络)文库及两者兼有的复合文库。文献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文库建设始于1981年,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京浙两地名校文库建立较早,已具一定规模,成为所在学校的品牌。机构知识库(IR)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外的开放存取运动中兴起,虽然在产生背景、收录范围、资源采集、用户群体、提供效果等方面与高校文库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收集、存储、管理本机构原创智力产品并提供利用的知识集合库。截至2012年1月27日,openDOAR(http://roa)收录的IR已达2 636个;中国(包括港、澳、台)有79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单位的67个。国内高校文库以及IR建设情况如何?笔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以教育部公布的112所“211”高校和广东省2011年具有招生资格的39所普通本科院校、75所高职院校与17所独立学院为对象,调查内容为其本校文库建设情况。

虽然大部分已建文库都以“本校简称+文库”命名,如“浙大文库”,但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文库的称谓不一样,如中山大学图书馆称“校史文献室”,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称“摇篮书斋”。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凡图书馆已将本校原创文献集中存放并提供利用,文献类型不单为本校学位论文,至少还包含教工作品一种或以上文献类型的,可界定为已建立本校文库。2“211”高校文库调查与分析

对"211”高校文库(含机构知识库)的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主要通过登录相关图书馆的“图书馆概况(简介)”、“馆藏分布”、“部门职能”、“捐赠”、“特色资源”、“自建数据库”、“数字资源”等栏目调查该馆印本文库、数字文库的情况。为了避免漏查机构库,还利用百度搜索,通过“机构知识库”、“学术典藏”、“机构仓储”等关键词进行筛选,力求数据完整准确。

2.1调查结果

“211”高校已建文库及名称如表1所示:

2.2调查结果统计

112所"211”高校中,5所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不能登录;其余107所高校中:5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发现已建立文库的信息;52所建立了印本或数字文库,其中37所建立了印本文库,35所建立了数字文库,20所同时拥有印本和数字文库(即为复合文库)。 注:①表中“比例”是指已建文库"211”高校数占其所在地区“211”高校的比例。“总数”是指所在地区IX"211”高校数。②吉林、新N,N'flL、、山西、青海、宁夏、江西、河南、贵州、广西11个省区的“211”高校中未发现已建文库信息。

35所已建数字文库高校中,登录不受限制的有以下19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35所已建数字文库高校中,7所以“机构知识库”(或学术典藏库、机构仓储)命名,而能够登录的仅有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中国农业大学知识库――教师文库、大连理工大学机构仓储、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

2.3调查结果特点分析

以下分析以登录不受限制的19所高校数字文库为基础。

2.3.1 重视名师资源整理9所高校的文库单列了本校专家名人的成果资源,如北京大学的“北大名师”。每位名师的个人主页包括名师相片、简历、生平、贡献、学术成果以及其他学者对名师的相关研究成果,材料清晰、详尽。主页配备了名师人名浏览、访问排行榜、最新推荐、查找等方便读者利用的功能。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文库”的“著名学者”,除常见的简历、成果、图片以外,还有视频、获奖、研究领域等描述,集中荟萃了与名师相关的一切,凸显名师的成就与贡献。

2.3.2 浏览导航功能清晰 12所高校的文库提供了浏览导航功能,虽然浏览导航的类别不尽相同,但都发挥了引导读者利用、突出文库特色的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文库”,提供学科分类、作者浏览,同时提供相应纸本著作的馆藏信息。机构库的浏览功能则更加齐全。如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的一级浏览项分别有院系、发表日期、作者、题名、专题、个人专集、提交日期等,二级浏览项有工作文稿、会议论文、已、专利等,浏览项比较丰富,能够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2.3.3检索路径多样大部分文库都提供多种检索路径,除题名、作者、出版社、单位、学科等常见的以外,有的文库还分别有丛书名、关键词、发表时间、ISBN、获奖、收录、性别、专业领域、职称、捐赠人、收藏地等检索点,为读者进行特别查找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文库文献学术价值以外的潜在人文价值。比如:通过职称检索点可以分析成果与职称的分布关系,通过捐赠人检索点可以了解文库关注者群体情况等。

2.3.4参与互动理念初显参与互动是图书馆2.0的主要特征之一,部分数字文库配备了诸如评论、标签、订阅、论坛、提交等功能。目前国内外文库(国外为机构库)的资源来源,都是以此文献作者捐赠(提交)为主,由此,读者的参与度是文库(机构库)资源能够持续增量的关键。机构库上传方式一般有自行上传和委托上传,如“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设有“自己上传”和“代人上传”。在目前国内文库(机构库)建设中缺乏呈缴制度约束和作者共享意识不强的环境下,作者授权、机构库工作人员代为提交不失为加大资源增量的好途径。

3广东省高校文库调查与分析

3.1普通本科院校文库建设情况

对于广东省高校文库(含机构知识库)的调查,除网络调查以外,还配合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加以补充,力求数据完整。

3.1.1实物文库 调查显示:22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建立了实物文库,占本省39所普通本科院校的56%;13所(约占59%,凡已建实物文库情况百分比以22为总数,下同)的文库以“××文库”命名,此外还有“校史室”、“教工专著”、“本校教师著作收藏室”等名称;在现有资料中,至少有9所(约占41%)的文库为2008年以后建立。与京浙两地相比,广东省高校文库

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但另一侧面也预示高校文库建设或许会成为该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在文库收集方面,11所(约占50%)的文库收集范围以个人专著和本校团体出版物为主,只有4所高校的文库收录范围较广。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个人期刊论文及部分实物。现有材料表明:除学位论文外,未见有学校建立真正意义的文库呈缴制度;题签捐赠为主、购藏为辅是文库常见的收集途径。

在文库分类整序方面,分类标准不一,主要有内容、单位和作者三种。只收录书籍的文库基本上以学科内容为分类排架依据。而对于文献类型复杂的文库,分类整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类型文献是分开排架还是混合排架,然后才是进一步细分。基本上,分开排架方式是书籍按学科内容细分,其他类型文献(如期刊等)按作者归类。而混合排架的文库一般是以先单位后作者排架为主。不同分类排架方式各有利弊。按内容分类,方便读者查找,但无法集中显示同一单位同一作者的作品,“人”的特征不明显。按单位或作者归类,则不方便读者查找。

在开放程度方面,大部分文库都实行开架管理,开放程度较高。在文库利用率方面,大部分被调查的文库利用率基本都不高。在宣传推介方面,未见有文库能持久、定期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个别做得较好的也只是在校庆或每年读书节期间举办主题文献展览之类的宣传活动。总体上,主动宣传意识不强。

3.1.2数字文库和复合文库有12所学校建立了数字文库,主要提供部门、题名和作者的检索浏览。由于大部分的数字文库都有IP限制,无法详细了解其数据库的功能。各数字文库平台除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以外,一般只有征集启事、收录范围、捐赠目录等常见内容,总体上欠丰富和特色,缺乏时代气息,更新频率不高,离机构知识库的规模和功能要求有相当距离。

有8所学校同时拥有实物和数字两个文库。一般而言,文库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的学校同时建设两个类型文库的较多。

3.2高职院校及独立学院文库建设情况

75所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约占13%)建立了实物文库,5所(约占7%)建立数字文库,2所同时拥有实物和数字文库。17所独立学院未发现有已建立文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对本校文库的建设尚未予以关注。当然也有建设比较好的学校,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文库已具有一定的收藏量和自身的特色。

3.3文库建设特色个案

3.3.1 突出名人效应中山大学图书馆除文库(校史文献室)外,分别独立建立了邹鲁校长、陈寅恪、粱方仲、金应熙等系列中山大学名家纪念室。纪念室收藏资料包括名家生平照片、书稿、代表作、留赠中山大学的藏书、后人传记、回忆录及研究其学术思想的论著等,各具特色。把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单列展览,可以延伸文库的作用,提高文库的辐射力。

3.3.2 特色宣传展览 广州大学文库设置于图书馆二楼入口,展示区内配备了专门的检索用机,读者可通过分类浏览、分部门浏览等检索功能查找。每个进馆的读者都能看到文库,品味文库,这种无声、长期的推介方式对文库宣传能起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当然不是每个馆舍都适合这样的设计,扩展一下思路,可以把文库部分经典复本或文库宣传画分散布置在馆内人群流动多的位置,并标明文库的典藏地点,发挥宣传推介和标识引导双重作用。

3.3.3整合资源,集中显现广东海洋大学文库的文献分类排架办法是按作者归类,不分文献类型,集中存放。这种排架办法突出了文库与普通馆藏不同的“人”的特性,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读者按学科内容或时间查找文献不方便,需要通过数字文库提供学科、题名、作者、时间、关键词等多种检索入口。

3.3.4与学科服务相结合,拓展新思路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4个自建学科专题资源平台上提供了相应学科的本校名师介绍、学术论著、专业论文和科研成果等本校原创文献资源信息,这种与学科信息推介相结合的方式是拓展文库影响力和作用的新思路。

3.3.5 增加读者参与度暨南大学学术成果数据库检索界面上提供了评论功能,读者可以发表评论,一方面予以增加读者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了解读者的动态意见提供渠道,有利于文库提高服务的专指度。

3.3.6增加图片资料,丰富文献类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资源平台上除教师著作、论文和毕业生优秀论文这些常见的文献类型外,还增加了学生优秀设计作品专栏,归类提供了每个作品的图片和设计说明,为学生读者进行毕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平台,同时还可以提高读者对文库的参与热情。4问题与对策

尽管早在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就规定“要注意收藏本校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但作为我国重点建设、高校“领头羊”的“211”高校群体,目前已建立文库的比例却不过一半,本校原创智力产品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尚未成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常规的工作。基于免费、共享理念,促进资源利用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一直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国大陆已建立机构知识库的高校只有廖廖数所。政策、版权、投入和开放共享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大陆机构知识库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大陆各高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数据库,以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要打破学术资源被部分数据商垄断的困境,建立机构知识库群是有效的途径,需要从国家到高校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和行政推动。

笔者建议:①借鉴港台地区机构知识库发展经验,政府予以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具体做法是由各省高校图工委牵头构建本省高校机构知识库资源的平台门户,统一检索平台,统一元数据标准,统一宣传推广。采用分布采集模式,“分散建置,集中呈现”运作。②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发展。选择省内若干个已建立数字文库,并拥有一定数据量的高校图书馆作为示范点,将其现有的数字文库作为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资源基础,投入一定鼓励资金,加快其从数字文库向机构知识库转型的进程。重视机构库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开发,建设既有国际通用功能,又有中国文化传承特色的机构知识库群落。③开设省级的机构库馆员培训班,参照国外学术交流与机构库岗位职责,提高机构库馆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机构库建设队伍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莹高校文库与高校机构知识库之比较及发展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7):120一123,110.

上一篇: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研究综... 下一篇:社会性别视域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男性馆员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