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1 01:21:53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所付出的是牺牲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循环经济理论就应运而生了。循环经济理论是一种致力于解决当前生存空间压力和环境资源制约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个工业化强国的崛起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形势息息相关,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的经济腾飞也要复制西方资本世界的经验,大量地消耗世界资源,而且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一个痛苦的阶段。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本”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市场自由配置、以追求利润收益为目标,这种生产方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依靠这种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不断加剧,人类越发意识到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对于传统型经济来说,循环经济是一场经济革命,运用最通俗的理论来说,循环经济就是变废为宝,将生产和生活垃圾变为生产原料,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的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将人类的生产活动融于生态循环之中。

一、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循环经济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就已经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改善国内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学习和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提出于19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他将地球比作太空航行的宇宙飞船,他认为地球的自身资源和宇宙飞船一样都具备有限性,总有枯竭的一日,所以资源必须要合理开采,循环利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地球步走向灭亡。

循环经济发展于1980年代,在循环经济的实践运用上,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典型代表,德国和日本类似,都是生存空间狭小,科技发达,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了改善全社会的生存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趋势,美国是“企业王国”,对于生存环境问题也格外重视,加之强大的科技水平使之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循环经济主要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模式:

一是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层面。以美国的杜邦模式为代表。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利用“3R”原则,在企业生产阶段使用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原料,对生产阶段形成的废物合理利用,使之能够成为企业再生产的原料,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的循环。该模式又被称为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模式”。

二是中观层面,也就是区域层面。这主要是指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循环,这在欧洲国家是最为显著。丹麦的卡伦堡模式就是该园区以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和制药厂为核心,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贸易方式把对方企业的废弃物当作自己的原料,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关系,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宏观层面,也就是社会层面。德国的“垃圾经济”是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系统地运行,德国建立了一个对生活垃圾实行循环利用的民间组织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大大地提高了德国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同时德国人依靠循环经济带动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作为单一性民族,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日本循环经济已经覆盖到了全社会,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政府明确立法规定各方在循环型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废弃物的回收比率,例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之所以成功地实行了循环经济,有以下四个原因,通过立法推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在企业间进行积极推广;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合作;不断开发有利于建立起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技术,以技术支撑来帮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中国长期以来的“短缺”和人均资源匮乏使得中国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废物回收在建国以后发展尤为迅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上已经从事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比如讲高炉废气作为产能,回收旧钢铁、纸张、塑料制品等等。90年代起,我国的工业建设进入到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工业化污染开始日益严重,而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强烈起来。此时,治理环境污染从末端开始转移到源头,并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省、市和县的建设。进入到21世纪,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这一阶段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中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十六大上,我党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中经济模式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目标具体为二氧化硫总去除率提高到55%;工业COD去除率提高到77%,城镇生活COD去除率提高到47,最终工业固体垃圾综合处理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0%。要在2050年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提高生态质量并且从整体上改善当前的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2、存在的问题

主导机制不明确: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模式;

目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主要停留在企业层次,而且加工和回收也是仅限于经济效益,没有实现整体的循环利用,往往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处理,是由于政策支持不足所致;

当前我国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水平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经济体系,需要信息技术、科学的方法体系、和各项专业技术的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缺少科学合理地运作模式;

和德国与日本相比,缺乏全民参与意识。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中国应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当中的问题。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转变以GDP为纲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市场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企业以降低污染为根本目标,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完善相关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给予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形成政府主导、各个相关机构协助、企业广泛加入,社会大众自觉参与的机制,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敏.论循环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涛,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N.Gregory Mankiw.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析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支付流程对内部控制的推... 下一篇: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与辽宁省产业结构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