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

时间:2022-10-11 12:51:27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

摘 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近年来企业人才市场却出现了“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企业求才难。从“两难”现象中不难看出我国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脱节,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作者提出必须改变教育模式,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激扬生命。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 基础教育 技能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因具有实用性、服务性等特点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成果。艺术设计教育也达到空前的“炽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现代企业要求院校提供的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的企业人才市场普遍出现了“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企业求才难。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开始与时代脱节,与市场脱轨,不能更好地为当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服务。

无论是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还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抑或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转变办学思想,确立“就业教育”的新理念,强化观念上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教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如果脱离物质生产、社会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就偏离了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注重社会的、商业的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又会失去文化传承和文化引导的重要职责。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的教育。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身心舒畅地生活,毫无畏惧地尝试,平等自由地发展。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审美感、职业成就感的养成,将“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相结合,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针对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教学目的缺乏创造性、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时代性、先进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等现状,要提高教育质量需各个方面的努力:

一、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1.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融合设计实践,建立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不能照搬其他大中专艺术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专业设置应当重实用、重应用。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生源质量来确定。

要摆脱纯美术造型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各设计学科不同专业方向上,建立新时念所必需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知识点与知识结构链。

从社会及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合理、科学地设置学科、课程、专业,突出技能培养,由此建立课程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注重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把专业设计的大部分课程都放在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使学生真正认识设计与成型的流程,获取实践经验,在实训基地和教室协调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方案,施工实际操作与设计管理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2.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积极思考如何为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即有独创性。根据艺术设计的教育特点,宜采用以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每门课程建立立体素材库,包括影像、图片、文字、实物;(2)每门课程建立相应的学生作品库,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教学素材;(3)课题训练采取以短期作业为主,长期作业为辅,提倡快速表现能力的练习,强调创意形态的构思能力、变通能力;(4)课堂辅导主要以范画、集体点评、讨论会、个别指点的形式,既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才能和兴趣。

3.选拔人才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选拔人才时应该灵活命题,不应只是对绘画能力进行考查,应该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检验。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不单是技能技巧的体现,更是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心灵感受的外化,以及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

如今,电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设计的空间,使人们极大地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优势,使其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设计元素,同时又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电脑是一种辅助艺术设计手段,它无法代替艺术设计者的思维。电脑艺术设计仍需要艺术设计师的智慧修养、艺术技能和素质(如创意、审美、构图、艺术设计、语言表达、色彩、文字及后期制作的能力等),使作品表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也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训练学生手绘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滞后。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带有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模式:重课堂教学不重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不重艺术设计开发,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不仅与艺术设计学科的高速发展不相称,而且与办学指导思想不符。

1.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表现生活,传递美的信息,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专业课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将“传统美术教学”与“现代技术”更好地融合,真正地为艺术设计服务,努力培养出社会应用型、有独特见解的人才。

2.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过于强调纯造型基础的描摹和再现,弱化了设计学科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的理论要切合实际,真正对“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把理论讲解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传统的留作业、交作业、评作业已不能激发90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应积极思考总结归纳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3.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审美因素,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音乐学科具有音乐美、节奏美,美术学科具有画面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美……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要能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可用因素,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和成长,个性得到了发展。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德育、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理论、新事物、新知识,敏锐、全面、准确地感知客观世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育行为、转换角色,使之适应具体的教学和教育情况,不断开拓创新,做一个专业不断发展的教师。

三、学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孩子“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趣中”学习美术,以生本教育为核心,以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为前提,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用心态感染心态。教师良好的心态是教导学生,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挑战。网络时代里,学生个人的意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完全放弃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正如蒙特利尔银行总裁东尼・康伯所说:“让学生在资讯的世界里乱闯,并不一定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办法。老师应该成为领航者,提供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和支持。”现代教育应确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行为中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也就是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一旦学生形成了艺术设计意识,艺术设计观念就会产生,一切技能便可以实现从无到有。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湘蓉,薛根生,余同生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科学出版社.

[2]孟国华.《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革新》.山东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狗狗走失后的应急手册 下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