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人性化视角

时间:2022-10-11 12:09:36

新闻评论的人性化视角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从而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思想和行动。由于它采用了直接发言的形式,因而,在影响公众、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是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诠释和注解,是站在党和国家的利益视角上指导和指引人民群众的前进方向,并号召和鼓舞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运动中去。这也是跟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对应的。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所处的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变化的精神生活同样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去触摸和思索。

所谓人性化视角,就是以人的生存和生命体验为中心,关注社会中个体的人,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从一个新闻事件当中发现它对其他人的意义。它与传统的新闻评论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是动辄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察新闻事件的意义,关注的最终对象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人――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人的内心世界,直达人的心理层面和命运层面。应用人性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评论新闻事件,能够让读者(听众、观众)从中发现自己和新闻事件的联系,引发他们的思考,找到共鸣。人性化的视角,能使我们的新闻评论更加吸引读者,让我们的新闻评论更具说服力。应用人性化的视角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更容易从负面题材里挖掘出正面的因素,摆脱明显的“宣传”痕迹。

人性化视角正在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社论的低调化转向。进入新世纪,不少报纸的社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低调化转变,社论从节庆日或者重要会议的“专贡品”回归到“新闻评论”的初始功能。南方都市报社评论版借鉴国外成熟报纸的做法,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篇社论。这些社论从以往的高高在上,开始涉及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比如老百姓的升学、就业、买房、婚检以及菜篮子等琐事,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指方向、定基调的刻板形象。

多彩的言论栏目,开放化的论点。近年来,国内报纸都陆续开辟出言论栏目或版面,比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北京日报》的《大家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齐鲁晚报》的《新闻时评》、《武汉晚报》的《微言》、《大河报》的《今日观点》等,这些栏目具有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针对性、贴近实际等特点,以读者为主体,广开言路。“理不辩不明”,不少报纸开始改变以往报纸评论唱“独角戏”、“论而不争”的冷清局面,主动吸纳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使评论栏目或版面成为意见多元、观点丰富、思想活跃的开放性论坛。《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以及《南方都市报》的评论版就是观点交流的平台。《冰点时评》的编辑经常在同一版面《不同观点》栏目安排对《冰点时评》观点予以质疑或批评的文章,让思想在观点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南方都市报》时评设有《另类观点》和《观点交锋》两个栏目,不将一些所谓“另类”的观点拒之于版面外,同时让一些具有冲突色彩的观点形成交锋,以保证受众尽可能地听到多元的声音,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些可以说从思维上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因为生活是圆形的,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给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一个言论的机会,也是对人性的尊重。

对非主流人物的关注,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新闻所关注的是所有的社会公众。公众人物、社会主流人物往往更具有新闻价值,但他们同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群众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一些新闻评论着眼于从非社会主流人物身上发掘新闻事件的意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2005年6月8日《大河报》A04版《今日观点》为例,其中的评论题目有《杜宝良更是立法瑕疵的受害者》、《艾滋病面前:只有病人,没有暗娼》、《“打洞三次救窃贼”非常值得》、《整顿市容不能如此草菅人命》,这里关注的分别是小商贩、艾滋病患者、小偷、精神病患者这样一些小人物,其闪耀的人道主义精神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对马加爵这样的杀人恶魔,新闻评论也并非一味挞伐,中国青年报的《在人生的节点上帮助他们》、《贫困生需要“心灵鸡汤”》和南方都市报《马加爵落网不是最后答案》、《马加爵:两头不靠岸的孤独者》等相关评论都从人性化视角反思在这一事件中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评论者的视野。如《黄金周离民工有多远》(《人民日报》5月9日)、《谁能告诉我吃什么才安全?》(《信息时报》3月2l日)、《厕位比例体现男女平等》(《深圳法制报》5月23日)、《盲人参加高考的进步意义》(《大河报》6月6日)、《“高温假”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大河报》6月23日)分别把民工休假、食品安全、如厕、残疾人高考、劳动保护作为评论对象,充分体现出百姓生活无小事,让读者感受到贴身的人性化关怀。

新闻或新闻评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蕴涵在对社会人生的探寻之中。五十多年前,中国新闻史上的名记者萧乾郑重地把他的通讯集命名为《人生采访》,把他的情爱“留给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宏大的使命感。

新闻面向的是整个世界。新闻不仅提供给我们发生在身边的信息,同时提供给我们发生在其他地方和其他人有关的事件,比如战争、、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等等,这些并不一定都和政治有关联,却往往更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存前景的思考。新闻评论应该把人还原成人,从大宇宙、大生存的角度去分析、评论,才能真正走入读者的内心,并成为烛照读者的心灵的一道光芒。

(作者单位: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上一篇:电视品牌化影响力和对策 下一篇:期刊发行中的读者心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