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参考》:以民为本

时间:2022-08-11 07:45:12

《民生大参考》:以民为本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

《民生大参考》2004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一个星期以后,通过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即反映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迅即形成社会流行语,民生话题很快成为郑州街头巷尾的谈资,“民生新闻”的概念也迅速在兄弟媒体之间引起密切关注。栏目播出不到半年时间,郑州区域的本土化电视媒体随及展开了大规模的节目调整,一批近乎克隆式的泛民生节目应运而生。是什么力量使《民生大参考》迅即占领受众市场呢?7个月以来的实践表明,以民生化视角和民生化表达方式为形态的民生新闻引起了受众的认同。而这种民生化新闻的精神内核就是“以民为本”。

民生新闻:我们的选择

什么是民生新闻呢?这要从两个方面说开去,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什么人、关注什么事。

“民”:寻找我们的关注对象。如果用“民”来组词,“市民”、“公民”、“人民”、“视民”、“烟民”、“渔民”等等一些词汇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首先让我们来解析前三个词,“市民”基本上是一个区域定位的概念,“市民”与“农民”相对。如果确定“市民”为关注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城市为关注视野,也就是很多媒体所追求的创建栏目的“市民化社会”。“公民”基本上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阶级概念。对“民”的解释也无须过多陈述,历史上有“刁民”和“良民”之分,现在有“主流人群”、“边缘人群”以及“类人群”之分。我们姑且把这些“民”都统视为栏目的“视民”。但是,不同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关注视角。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首先确定了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俗地说,我们的新闻选择是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或者是从物出发。比如市政府取消政府办事大厅门前的停车收费。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应该是,“人”去办事大厅办事,不用再交停车费了。这就是“人”和“事”在“民生新闻”中的关系。

“生”:寻找我们的关注注脚。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那么对人的关注则主要围绕“生”而展开。“生”意味着“动”、意味着“生命”,“生”乃是生命之存活、展开、发展、闪现、延续的一种状态。所以,无论是生老病死的生理欲望,还是喜怒哀乐的精神需求,都是缘于“生”字。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人是围绕生存、发展和享受需求而活着。这样,《民生大参考》关注的内容就有了清晰的选题范围:

①生活:关注生活从生活的品质开始,以满足公民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条件为前提,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生活的自由为目的。贴近“民生”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分配、休闲娱乐、消费信心、就业谋职、物价变动、社会保障、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生活环境、求医问药、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权益保障等等。哪一方面存在问题,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当然,生活质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两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②生存:“生存”包括两个方面:争取生存的权利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生存的权利又包括:政治权利、人格权利、婚恋权利、劳动权利、集体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民利、举报权利等等内容,这些权利我们又可以理解为“民”的“生存空间”。

③生计:“生计”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间、生活目的、投资理财、发展实业、提高所得、性别平等、信息获取和环境优化有很直接的关系。现代人的生计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只顾忙着填满肚子,满足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正在往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观念上转变。现代人追求的生活质量也不仅仅是从吃的好、穿的暖上来界定,而是在追求进步、快乐、幸福、和谐、有序、法治的生活上大动脑筋,以达成生命圆融的自由。

④生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生命”则很简单,那就是辞海上解释的“寿命”,也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但是,我们关注的却不是这个时间长度,而是在这个时间长度里生命的“动”,这个“动”就是生命的“力量”,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险阻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概括为生命的气节、生命的涵义、生命的品质、生命的能力、生命的科学、生命的伦理等等。这里当然也包括生命的情感和情绪。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国家的生存,民族的生存,都是每一个公民“生”的放大,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民生大参考》在中长期的选题规划中,更倾向于去关注影响力深远的城市生存、国家生存以及人性生存的重大命题。这应该是“放大”的民生。

如果把“民”和“生”组合起来,也是《民生大参考》所关注的视野。《民生大参考》的关注就是对最广泛人的关注,也就是对大多数人的关注,或者是对公共社会的关注。

民生新闻:我们的方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面向大多数人。也可以说是面向老百姓的。明确的指向性,就需要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拍老百姓身边能接触到的事,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民生新闻,让人说人话。长期以来,新闻人物或者新闻传播方式中养成了一种“新闻腔”。民生新闻首先从表达方式上,要求记者、主持人以及节目中间的受访对象说人话。栏目主持人,我们选择一个具有很强亲和力的庄园做主播。他的特点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看电视的人感觉主持人就坐在自家客厅里面对着自己说话。新闻解说词,尽量让记者使用口语,避免书面语,争取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节目的采访语言平实,力戒声音高八度。不要“喊”出来的声音,而是要“说”出来的声音。寻找距离老百姓最近的话语方式。河南人的语言习惯不同于湖南的调,也不同于京腔的侃。简捷直白,让老百姓接受起来更为舒服。

民生新闻,做电视厚报。《民生大参考》提出要做电视的“厚报”。这个厚,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时间的厚。用50分钟打造一个新闻资讯节目,遵循收视率计算规律,每15分钟成为“一节”,节节相扣,构建晚间电视节目的“民生场”。第二,是形态的厚。每档节目不是单一的新闻品种,而是“消息+专题板块”的形式,一个节目中让观众见到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不同内容的板块、不同的形态板式。第三,是信息的厚。强调对新闻资源的集约运用。尤其是对于重点选题,努力寻找纵横信息的延展、相关。善于放大一个选题或者一个很小的点。新闻组合、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电话连线等手段是体现电视厚报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民生新闻,让栏目动起来。首先要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性。现场报道,记者必须出镜强调“我在现场”。现场感让新闻生动、活跃起来。其次强调互动。观众是电视人的衣食父母。观众的语言,也是《民生大参考》的语言。24小时开通的民生热线,时刻保持与观众的沟通交流。手机短信平台,确保观众随时随地和栏目互动;网络论坛,让观众畅所欲言。最近栏目又相继推出了“DV观察员”、“征集生活老照片”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方式,丰富了节目源,也培养了节目人气。

民生新闻:我们的思考

民生化走向的探索。民生新闻不能说是新生事物,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时政新闻民生化,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民生”和“国计”是最具关联性的两个方面。政策面要解决的基本上是“民生”问题,无非是大小不同、直接间接关联不同。但是如何将政策面的内容转化为“民生化”的新闻,还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现在很多泛民生化的新闻,存在曲解或者残缺不全地解读政策政令,这样势必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同时也损害民生栏目的公信力。

“民生”和“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栏目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困惑:一个小区停水停电是民生新闻,另一个小区停水停电还是民生新闻吗?在实践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新闻。因此一些新闻界同行指出,很多民生新闻新闻性不强。要在众多的“民生事件”中寻找新闻性,有时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还有一些新闻性很强的事件,如果要往“民生新闻”上生拉硬扯也是非常可笑的。

媒体职能的质疑。民生新闻的兴起,使媒体职能遭受质疑。一些媒体在无形中,也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当司法部门肆意断案;充当政府职能部门,肆意干涉行政;充当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新闻之外的中介活动等等。尤其是媒体在发挥喉舌作用的功能上,给民众很大的误导。比如,拨打新闻热线的群众就直接质疑“某某事你们管不管!”媒体有“管”的职能吗?这个理跟受众是说不通的。更可笑的是,很多人或者部门无形中把民生新闻栏目作为挡箭牌。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也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壮怀激越新起点 下一篇:快速反应 正面报道 深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