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1 10:55:17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言

语文是我们学习母语的一种最正规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学习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教师怎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进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作为教师,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教师应能够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对教师更是一种考校。与此同时,语文老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不能够用简单的习惯二字来解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肢体语言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不至于那么死板而富有动感和鲜活性。而且这些肢体语言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对语文教学过程产生不可低估的调节控制效益;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疏密相间、张弛适度、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这样,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其实不仅能够评判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好与坏,更是教师个人魅力好坏评价体现。

二、学生教师之间增强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2)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教师对课本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水准直接制约着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深度。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怀?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中提到的,以及自己的浅显的认识随意的灌输给学生,只有我们本身沉下心去研究,交流其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最有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进而弥补自身不利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的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其中研究,不断挖掘,哪怕自己走一些弯路,做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三、选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世纪,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有人认为: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我认为选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具有丰富化,生命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一)选准切入点有利于教学

所谓切入点,是指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段。它可以是文本之“眼”,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可以是表达中心的句段,也可以是描写的精彩之笔,含义深邃之本,情感丰盈之句,有时甚至是一个个的标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然而如何选好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抓住切入点后,我们应该及时创造问题情景

通过抓住切入点,创造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坡度,问题的设置要适当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间、提问的策略安排上都要有所考虑。如果问题的设置过难,对有些学生来说,非但不能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反而会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我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充分地读懂文本后,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学生答: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抓住“了不起”为切入点,提出从文本中哪几个方面展现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习,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内容概括地说,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具体地学,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时,文本语言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也在这一切入点的牵引下得以彰显,从而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情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由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转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能够尝试解决问题

当问题出现了,不能一味地由教师来解决,我更应积极鼓励他们自己解决。毕竟问题只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才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更多应该是充当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王清海.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之我见.《考试周刊》,2011,48.

[2]曹丽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上一篇:论初中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刍议小学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