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的酒文化意蕴

时间:2022-10-11 10:24:57

浅谈杜甫诗歌的酒文化意蕴

摘 要:杜甫的诗歌创作深受酒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主要针对杜甫诗歌的酒文化意蕴进行分析。

关键词:杜甫诗歌;酒文化意蕴;分析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盛产名酒的古国,诗与酒交织形成了中国的诗酒文化。诗歌依托文学而生,用语言表现出人们的精神劳动生活,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将人内心与真情进行展现。古代的灿烂文化被泛称为诗,提及民族与国家的辉煌历史,就被称为史诗,整个大自然中的事物、语言、情怀以及品行道德也都被冠之以诗。关于酒,传说是舜的女儿,是某种物质在大自然的运行中,因为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酿成了酒。古代皇帝祭祀、举行朝廷大典,就会把诗和酒交织在一起,奉酒诵诗,从上至民间百姓,都把诗与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的需要。在古代,酒能够活跃诗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更多的想象意识,丰富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审美,促使诗人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直抒胸臆,创造出更加浪漫,更加奇特的诗篇。酒香诗美,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当人们饮酒时就会想起诗,当人们赋诗时就会想起酒,诗酒交融,酒中有诗,诗中有酒,酒更香,诗更美。

一、诗与杜甫

杜甫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饮酒,在杜甫仕途失意之时,认识了对诗歌、书法、画、音乐以及医药等都知晓熟知的郑虔,当时的杜甫与郑虔生活都一样困顿,也因为酒使两人结为好友。杜甫曾经在《醉时歌》中回忆与郑虔一起饮酒的情形:“得钱即相觅”,他们两人只要其中一个有钱就会买上酒,找到对方,“痛饮真吾师”,两个人一起痛饮,从来不会迟疑,喝酒喝到忘乎所有。正因为酒杜甫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一起饮酒,相互交谈,不仅使自己的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得到发泄,同时也给杜甫积累了一些诗歌的素材,将他与好友的友情写入诗歌中,将饮酒的情形用诗歌记录下来永留存。在唐肃宗时期,杜甫没有因为居官而停止饮酒,反而加倍的饮酒。在杜甫的《曲江二首》中写到:“每日江头尽醉归”,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每天都喝到江头喝酒,喝到尽兴,喝醉以后才回去,“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债寻常行出有”,当没有衣服典当换酒时就赊账买酒,所以到处都有酒债,“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少年到老年,从老年到临终都喜爱饮酒,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这份热爱。“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对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的怜惜,当一片花叶落下的时候就要喝一杯酒,那当所有的花落尽之时,每一片落花他都能看到,他要喝多少酒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啊,然而他说他不怕伤酒,为了这一份春愁,愿意并且能够滴滴入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片落花杜甫用一杯酒来计算,那么还有多少春天的风光残留?“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是杜甫《绝句漫兴》中所提到的,不要想身边的无穷无尽的事情,在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要尽情的享受有限的酒,我们足以看出杜甫对于饮酒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一字一句的表现出对于酒的热爱,将他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通过饮酒尽情的表达。同时也激发了杜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饮酒的过程中文思泉涌,于是杜甫抓住了在饮酒过程中的情形,形成了伟大的诗篇。

二、诗人与酒

在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酒,高兴的、悲伤的、都寄托诗篇中,在饮酒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美好的,想象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把所有悲伤的难过的都忘乎所以,所以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苏轼、南宋诗人陆游都挚爱酒,苏轼在晚年与杜甫一样是酒如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百岁光阴半归酒”;“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从这一系列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于酒的热爱,整个生命中一半归于岁月,一半归于酒,对喝酒的欲望就像要吞掉整个大海的海水一样,对于诗歌的欲望就像想上天一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们把诗与酒紧密的联系起来。随着时间流逝,时代的发展,酒虽然被人们当作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缓解内心紧张的工具和手段,但也成了人们追求一种内心安宁舒适以及审美愉悦的清雅之饮。也正是因为诗人爱酒、饮酒、咏酒,将诗人与酒联系交融起来,并使我国的诗酒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酒能够为诗人的创作助兴,所以诗人爱酒、饮酒、咏酒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有很多关于咏酒以及涉及酒的诗歌,酒成为了文学史,成为了诗歌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的祭祀,宴请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酒,至现代,酒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酒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与特点。诗与酒的融合丰富美化了我们人类的感情世界,诗是水中的酒,酒是文中的诗。

参考文献:

[1] 李思涯.论明代复古派对杜诗的态度[J].文学遗产.2010(03).

[2] 林继中.杜诗的张力――忠君爱民思想在杜诗中的表现形式[J].文学遗产.2009(03).

[3] 莫砺锋.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J].杜甫研究学刊.2004(03).

[4] 刘明华.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J].文学评论.2004(05).

上一篇:《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解读 下一篇:李煜词的抒情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