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在盆底功能障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11 08:16:49

腹腔镜手术在盆底功能障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手术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10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两组患者愈合、复发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结论 腹腔镜修复盆底功能障碍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治愈率高,复发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腹腔镜手术;修复;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025-02

分娩过程中宫颈高度扩张,当盆腔和产道肌肉过度扩张被损伤时,造成盆腔肌肉功能障碍[1]。过渡扩张造成产后宫颈宽大、松软,弹性回复力不足,性生活欠和谐,不协调,轻者下腹坠胀、尿频、便秘,重者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给患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2]。而盆底功能修复,恢复盆底正常功能,对于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尿失禁与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盆腔受损需手术修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行腹腔镜手术,平均年龄34岁(16~69岁);对照组患者50例,行传统手术方式,平均年龄39岁(22~72岁)。两组患者年龄、胎产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传统手术方法:用水剥离法将膀胱和阴道分离后进行荷包缝合,收紧后治疗膀胱脱垂。用同样方法将直肠和阴道壁分离,用手指在直肠内感觉到直肠旁边的肛提肌,用1/0号不吸收线进行间断缝合。在阴道下口与环轮匝肌间断缝合,修补阴道后壁,治疗直肠脱垂,收紧阴道后治疗子宫脱垂。

腹腔镜手术方法:在阴道前后壁修补完成后,在腹腔镜可视操作钳配合下,用举宫杯法将子宫举起,将局部腹部腹膜电凝破坏,在胳壁皮肤切1 cm切口,分离至腹白线处,用拉钩牵引至腹壁用1/0号不吸收线穿过腹白线上下各缝合 1针,针间距离2 cm以上,先缝合靠下部位,后缝靠上部位,穿过腹壁缝过子宫,再从腹内缝过腹壁,暂不打结,待另1针缝好后一起打结。子宫前壁及部分子宫底部紧紧缝贴电凝的腹壁上,形成永久固定的粘连,达到修复目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符合2×2四格表χ2检验条件者,采用χ2检验,对四格表中任一格期望值小于5者,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各检验均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前主要观察指标的坠胀、便秘、性生活不协调、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2 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主要观察指标的坠胀、尿频、便秘与性生活不协调,经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子宫脱垂、膀胱脱垂与直肠脱垂虽有差别,但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痊愈46例,总有效率为100%(50/50);对照组痊愈21例,总有效率为62.00%(3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2.5 术后随访情况

观察组50例患者术后随访到42例,复发0例,复发率为0,性生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50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12例,复发率为24.00%(12/50)。术后6个月随访复发18例,复发率为36.00%(18/50),性生活满意度为76%。

3 讨论

传统治疗盆底功能障碍,采用子宫全切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方式,术后阴道明显缩短、疼痛明显,住院时间长,效果不理想。且单纯子宫切除对盆底功能修复改善不大或无改善,阴道前后壁修补亦不能有效预防盆腔脏器脱垂恢复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传统手术方式适用范围和治疗效果[3]。术后患者即使休息半年,仍不能用力,一用力感觉盆腔坠胀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常苦不堪言。且50岁以下患者子宫全切后无月经,造成心理阴影。采用“补片”技术进行宫骶韧带和骶骨前韧带缝合提拉,补片极易导致腹腔内粘连,并发症发生率高,无法改变腹内压力方向。

子宫左右及后面均有韧带相连牵拉固定,而前面无韧带支持。分娩后,在盆底肌肉、韧带群受损情况下,牵拉固定的解剖结构被破坏,盆腔脏器在重力作用下坠向盆底,是患者坠胀感主要表现在盆底的原因,治疗的基本点是恢复患者盆底解剖结构到功能恢复。

腹腔镜手术使子宫前壁与子宫底部紧贴电凝的腹臂上,子宫与腹壁缝合在一起,等于在子宫前面增加了韧带,形成永久固定的粘连,既将原来脱垂的子宫拉起来,又将脱出的膀胱、直肠拉回原来位置。腹腔镜手术保留好完子宫,不改变盆腔结构,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在子宫向前壁倾斜后,与膀胱形成自然夹角,自动缓解尿失禁状况。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1),与李凤臻等[4]、施红等[5]报告的结果一致,术后主要观察指标的坠胀、尿频、便秘与性生活不协调有差别(P < 0.01),子宫脱垂、膀胱脱垂与直肠脱垂观察组均为0例,而对照组分别有4、2、3例,观察组治疗痊愈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总之,腹腔镜修复手术恢复子宫的盆底结构,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6-8]。既保留了盆腔原来的解剖结构,又在腹臂前面形成人工韧带,将原来腹内压力大部分转移,从而改变了腹内压力方向,既将原来向下的压力方向改变为向前方向,术后复发率低,为理想的手术方式[9]。

[参考文献]

[1] 曲坚,张晓薇.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9):304-306.

[2] 朱前勇,郭伟平,申沛,等. 腹腔镜手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7):602-603.

[3] 王建六. 应客观评价腹腔镜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17-19.

[4] 李凤臻,卢萍,孙玉娥,等. 经腹子宫附件切除加逆式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膨出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7):19-22.

[5] 施红,徐燃.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3):4438-4439.

[6] 徐惠成,梁志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腹腔镜手术及评价[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624-624.

[7] 周应芳. 妇科腹腔镜手术穿刺孔并发症[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6):463-465.

[8] 张晓薇,王苏,李莉. 腹腔镜技术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1):21-24.

[9] 唐建军,陆安伟,徐清佳,等. 腹腔镜下治疗年轻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5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9):685-687.

(收稿日期:2013-01-21 本文编辑:魏玉坡)

上一篇:儿童眼外伤的临床护理体会 下一篇:如何认定文档分享平台的共同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