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污染监测技术及发展动向

时间:2022-10-11 07:58:02

浅谈水污染监测技术及发展动向

摘要:水质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本文对水污染监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了介绍,包括水污染的种类、水污染监测指标、水污染监测技术及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针对目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总结了水质监测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水污染监测 监测技术 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环境形日趋严峻,它不仅对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造成威胁,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等已成为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管理问题。水质监测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是管理水资源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

一、水污染的种类

我国水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是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炼油、炼焦、放射物、采矿等造成的水污染最为严重。

(2)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水污染。

(3)生活污染尤其是城市和风景旅游区生活中的粪便及有机废水造成的水污染。

(4)航运污染船舶排放含油(煤)污水,生活污水和运载油、煤及有毒物质等泄漏造成江河水的污染。如长江航道每年都发生有毒货物泄漏或倾覆江中的河水污染事件。

(5)养殖业污染由于渔业养殖投放饵料、鱼药等耗氧物质,造成水体相对缺氧,甚至出现厌氧分解,使水质恶化。

从污染物的种类来划分,水污染总体上又可分为三类: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指标

(一)单一污染物浓度控制

当前水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如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石油类、COD、氨氮、Cr6+、Cd、Hg、As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各类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利用理化技术可快速而准确地测定出废水样品中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从而判断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的供需矛盾和水质恶化已成为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行单一的污染物浓度控制、瞬时的污染源监测监督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挑战,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许可证制度是控制水污染的必然趋势。

总量控制是在特定地区(或水域)对重点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实行区域(或流域)的总量控制。污染源监督监测要求准确地测出污染物的排放量,除了有准确的浓度,还必须有准确的流量。总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是污染物的日排放量。目前,在我国尚未普及污水自动取样器,要保证准确的结果不能靠物料衡算,也不能将采样检测与现场测流分开,必须双管齐下,同步进行。

具体做法是对装有污水流量计和连续采样器的排污口,直接记录污水排放量和分析采样器采集的混合水样。对装有污水流量计但无连续采样器的排污口,可在24小时内每间隔2小时采一水样,同时记录污水流量。对无污水流量计又无连续采样器的排污口,可临时在排放口安装移动污水流量计和连续采样器,进行24小时连续同步监测。因此,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是总量监测的前提。

三、水污染监测技术

(一)发展现状

经过努力,我国水质监测手段从最初的化学滴定分析到仪器分析;从小型单项仪器分析到大型精密仪器分析,分析项目从无机分析到有机分析;监测质量控制从平行样控制到标准物质控制,分析质量实现了溯源管理;国家环保部先后制定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排放标准和相关监测规范、方法标准,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质监测技术规程、规范与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研制开发了常规监测项目的标准物质。

在监测技术方面,当前监测分析手段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监测要求具有完整性、及时(瞬时)性、连续性和精确性。在进行水质监测时,对监测参数、采样地点、采样频数、采样时间,采样方法以及样品保管、运输、分析方法、统计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检测机构开展了监测技术的实验研究,如进行了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快速的微生物毒性测试方法,水样采集、保存和前期处理方法,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砷和硒,地面水污染遥感分析等。生物监测技术也引起了重视,对底栖动物、菌类、藻类从采样、生物鉴定到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水质自动监测

随着水质监测工作的发展,一些先进国家在一些河、湖建立了水质全自动监测网。自动监测技术是未来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自动监测站与监测中心连接,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与先进的分析仪器和通讯技术相结合,采用微处理机控制分析的全自动化过程,可进行自动测试、传送和数据处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最新科学成果,如激光、红外、超声、质谱、等离子等被引进水质分析领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为全面实现自动化分析开辟了道路,水质分析正朝着自动、连续、计算机控制及高灵敏度方向迅速发展。同时,水质全自动监测在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强化污染涿监督监测和水源保护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监测数据的质量关系到管理决策的质量,必须常抓不懈。水污染质量控制步骤如下:

(一)水质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水质采样是整个水质监测的第一个环节,是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的基础,因此对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水质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同时用采集平行样品的方法进行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二)水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水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质控人员对采集到的样品和质控样品进行密码编样,然后由专职分析监测人员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对密码样品进行分析,同时每批水样应做10%—20%的加标回收实验。由于采用了密码样分析,就可消除分析检测人员的主观倾向性。另外,在每批样品的分析检测中,同时编入了已知浓度保证值的标准物质作为质控样品,从而可根据质控样品和加标回收率的检测结果来推断在整个分析监测过程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和其它误差。

(三)监测质量的评价

监测质量的评定主要由质控人员对密码样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分析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当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符合质控样品的保证值时,则可推断该批样品在分析检测过程中不存在系统误差,表明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其次,分析每个平行样品的情况,计算平行双样的相对偏差,通过相对偏差来表示平行双样的精密度,当平行双样的精密度超出《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中水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差时,就表明该批水样的监测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应对该水样重新进行监测,直到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为止。

五、水质监测的发展动向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基体更加复杂(目前进入水环境的化学物质已达10万种)、流动变异性更大、时空分布及变化更加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必然要不断扩大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对分析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速度等应有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水环境监测的需要,必须大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水质水量同步监测

水质、水量是水资源状况的两个重要特征参数,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没有质的量和一个没有量的质都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水资源状况。只有实现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才能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质、量)支撑。

(二)优化站网

随着流域经济建设和污染的发展,现有监测站网需不断优化和补充完善。同时,结合省界水体、供水水源地、排污口等水质监测的开展,进一步强化站网功能,由单一站网向多用途站网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作用。

(三)加强能力建设

随着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种类日益庞杂,目前开展的常规监测项目难以满足要求,必须逐步向有机、生物监测项目发展,同时由于水质监测成果县有较强的时效性,监测手段必须向快速、自动化方向发展,并应建立快速可靠的监测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移动分析室,以有效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及动态监测。

(四)水质预测预报

水质的预测预报是水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评价方式也应从现状评价向预测预报方面发展,全面、客观、准确揭示成果资料的内涵,以利于有关部门做出正确判断和提前制定对策。

参考文献

[1]左晓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是总量监测的前提[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13 (2): 121.

[2]李恰庭,高俊杰.提高监测水平,保障供水安全,做好新时期水质监测工作[J].中国水利,2004 (1):29.

[3]张砚琴.焦化废水的危害度评价[J].北方环境,2005,30 (1): 90.

上一篇:浅析如何完善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工作 下一篇:论幕墙施工中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