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2-10-11 07:26:51

浅谈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5-01

【摘要】: 目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检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结果: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分析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显得尤其重要。结论:为了取得准确的、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标本的质量管理包括标本收集、处理、贮存和运输等,因而能否正确地、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标本,是能否做到实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采集方法

1. 血液标本的采集

1.1应采取正确的,严格操作与消毒。比如血细胞参数的影响,以卧位为基线与坐位相比,有10项参数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1.2静脉采血是应用最多的采血方式。常用的静脉为肘前静脉、腕背静脉,小儿和新生儿有时用颈静脉和前囟静脉。

1.3动脉采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时。常用的动脉为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脐动脉。

1.4毛细血管采血适用于仅需微量血液的试验或婴幼儿。常用部位为耳垂、指端,小儿有时为大趾和足跟。采血针刺入皮肤深度应为2mm(

2 . 血液标本类型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分为血清、血浆和全血3种。血清和血浆为临床常用,除前者不含纤维蛋白原外,其余多数化学成分无差异;全血只有在红细胞内成分与血浆成分相似时才用;做血气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时用全血,一般临床化学分析多不用全血。

3 . 血液标本的处理

血液标本采取后应尽可能早地自然地使血清(浆)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2h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

3.1血清标本离心前一般应令其自行凝集,不可用木棍等剥离凝血块。通常于室温(22℃~ 25℃)放置30 - 60min,血标本可自发完全凝集;冷藏标本凝集缓慢,加促凝剂时凝集加快(标本采集后应轻轻颠倒混合5 -10次,以确保促凝剂作用)。

3.2需用血浆标本时,必须使用含抗凝剂的血液标本收集管,而且采血后必须立即轻轻颠倒采血管混合5 -10次(以确保抗凝剂发挥作用),5 - lOmin后即可分离出血浆。

3.3标本采集现场在确保采血量准确的情况下,不同的标本需用不同的试管。由于试管使用不当或试管不洁,而造成检验结果不可信,甚至无法检验的事例并不鲜见。严格地讲,并非所有的生化检验项目都适合使用塑料管,血液标本采集后试管必须加塞,管口向上,垂直放置,以减少试管中血液的振动,促进血凝完全,防止标本蒸发、污染和外溅等。已收集的血液标本,应温和地处理,要防止因操作幅度过大所造成的溶血,溶血可使很多检查项目受到影响,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乳酸脱氢酶、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钾和血红蛋白。

3.4标本运送,全血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最好不要超过2h,尤其是采血室温度>22℃时更应注意。如果运送距离较远,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再送往实验室;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要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向上垂直放置。

3.5离心血清或血浆与接触的血细胞和凝块的分离应在采血后尽快(2h内)完成:

(l)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RCF):临床化学分析血液标本离心时,RCF(1000 - 1200)×g,离心时间为5 - lOmin。

(2)温度控制离心:离心时产热不利于分析物稳定,临床化学分析血液标本离心时必须采用温度控制离心机。一些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环腺苷酸、儿茶酚胺等)应在4℃分离;无特殊温度要求的分析物,离心温度应设定在20℃ - 22℃;温度低于15℃可以人为地使血钾测定值增高;冷藏运送的标本必须在要求的温度下离心。

(3)分离的血清或血浆的贮存:实验室的温度和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

①在22℃~ 25℃,血清或血浆的保存不超过8h;

②实验于8h内不能完成时,血清或血浆应置2℃ - 8℃保存;

③48h内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或分离的血清或血浆需贮存48h以上时,应于-20℃保存;

④标本不可反复冻融(只能冻融1次),且不可贮存于无霜冰箱。

⑤离心后分离凝胶(凝胶屏障)上面的血清可保存2-5天(亦有报道4℃可贮存24h),但必须保证凝胶的完整性;但应用非凝胶分离物质时,离心后必须立即将血清或血浆移出。

⑥血清或血浆必须保存于密闭的试管中。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张海鹏.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采集及质量控制。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1):21

上一篇:持续质量改进在呼吸科患者痰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下一篇:癔症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