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找准切点,强化实践

时间:2022-10-11 07:20:27

明确目标,找准切点,强化实践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行为盲目、随意,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过程拖沓,以及语文实践活动不落实等弊端,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确立好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学习的“历练”中“习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功,使他们在鲜活的、有灵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养成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切点 语文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具活力,这是值得欣喜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状况并无多大改变。究竟症结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透过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看到,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教学过程的拖沓,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落实等,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明确目标,找准切点,强化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导航灯,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必然缺乏指向性,也难以这样操作。自然谈不上效率,教学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恰恰缺乏目标意识,主要表现在:1.目标不明确。就学段而言,缺乏对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系统的总体把握,不明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就文教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前后联系;从课文教学来看,往往课时教学目标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到什么教什么,能教多少教多少。2.目标不恰当。不是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来确立目标,而是简单地搬用参考书、教案集上课;课堂教学多目标、无主次,教学思路紊乱,或是拔高要求,或是目标错位。3.三维目标的偏废或不顾实际的“求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就是变单一目标(知识与技能)为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许多课堂要么沿袭传统,坚守“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其他,要么以突出“人文性”为幌子,过于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弱化“知识与技能”,造成目标的偏废。也有的课堂片面理解“三维目标”,生搬硬套,一味“求全”。如《台阶》(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明确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且不说目标的合理性,单是像这样煞费苦心、面面俱到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众多的目标难以在一节课中实现,即使都有涉及,也不过蜻蜓点水,难以取得实效。

目标意识的淡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教学之首务,就是树立目标意识,把握好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的位次关系,按“依标据本看学情,实在可控有层次”的原则,确立好教学目标。在目标确立后,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心中有数,使这些目标成为一个个“挂在技头的苹果”。剩下的事,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二、找准切点

要使学生更好地把“苹果”摘下来,在目标确立之后,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准教学的切点,从而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这里所谓“切点”,指的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它是知识网络的关键、重点,是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是“牵一处而动全文”的教学点。切点找准了,往往能“纲举目张”、“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并没下多大功夫,常见的是不顾文体特点和文章个性,沿袭固有模式,按部就班地按“揭题导入―背景介绍―文章解读―写法分析”的程式进行教学,不是串讲,就是用一些无多大意义的问题点缀,以致教学活动内容臃杂,过程拖沓,毫无灵气,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力,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也就成为了必然。

找准教学切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是无疑的。那么,如何找准切实呢?一般说来,文章的解读抓“文眼”、抓线索,语段的分析抓中心句、支撑句,句子的理解抓关键词,知识的把握抓特征、抓联系,能力的训练抓生成点,等等。如《苏州园林》,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怀疑与学问》,抓住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的必要步骤,而且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了然于胸了;《白杨礼赞》,抓住了“不平凡”,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读、思、议,提纲挈领,通过触摸文章关键所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故乡》,抓文末中的警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孔乙己》,抓住孔乙己是“坐着用手走来的”中的“走”,进行把玩、欣赏,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又能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当然,教学切点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即因文因人因时而定。但不管怎样,找准切点,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瓜熟蒂落”,得以突破和解决。教学也就高屋建瓴,犹如登山揽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收到奇效。

三、强化实践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实践意识淡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的条分缕析,把方法、能力当作知识教,分析多、讲解多、无意义的提问多,给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的机会少。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误解语文实践活动,认为强化实践就是做大量的机械练习。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是语文教学增效的关键,要“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学习的“历练”中“习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形成能力和习惯。

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多读。读是感知语言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进而理解、感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多读,除课内阅读外,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背诵80篇(段),应作为保底要求予以落实。这个过程,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指导、点拨,以避免流于形式。

2.让学生多写。写可以训练学生把已积累的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把语文知识转换为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种重要形式。这里的多写,不仅指平时应让学生多练笔、多习作,而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进行必要的书面训练。

3.实践形式要多样。单调的活动往往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疲惫,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活动的形式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口头的、书面的,记忆的、思考的,模仿的、创造的,个体的、群体的,单项的、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充分刺激,使其思维始终处于高亢的兴奋状态,发展其思维力、创造力。同时,语文实践活动要有一定的量,以保证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形成。

4.创造语文实践环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之一。因此,教师首先要上好综合性学习课;其次要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做好课内外的结合和校内外的沟通,把活动空间从校内引向校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手段,在鲜活的、有灵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上一篇:让有效教学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下一篇:立足职高学生实际,提升语文教学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