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时间:2022-10-11 05:48:02

如何运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阅读;培养;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在历来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从而也就违背了阅读的认知规律;这样的阅读教学,淡化了学生通过阅读发展个体的需求,从实质上背弃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新时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因而,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题为“纲”,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只要步步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借助语境,读者才会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因此,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思维的基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开端。

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仅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难以有明显的效果,必须长期加以训练。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

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五、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势的束缚,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这是发散思维的关键,质的飞跃。

六、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特点。它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

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性和流畅性;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性等良好的品质,可以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阅读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学习方法大全[M].陕西师范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期.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下一篇:用人性化评语滋养每个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