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全能记者”的自白

时间:2022-10-11 04:03:59

一个非“全能记者”的自白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常言如此,很多“大牛”们的成功履历也可以为此做注。为什么在新闻业的发展道路上,却总想着去这个道理呢?

又是一年两会时。这场盛会之所以盛,离不开三千记者的造势。他们抢新闻、抓热点、追代表、拦部长,源源不断地供给各路信息,满足公众每日的时政、娱乐新闻需求。

两会的每张采访证都来之不易,所以每个上会记者都身兼数职。iPhone、iPad、长枪短炮的摄影摄像机等一水的高科技产品,基本是上会记者标配。既然包里塞满先进设备,记者也必须得不虚此行。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报纸记者录视频,电视台记者拍照片,网站记者也开始写长篇深度报道。且不论曾经习惯的工作形态,眼下只能适应形势,使尽浑身解数,全身心挖掘新闻。记者,就得在关键时刻化身超人,努力饰演“全能”的角色。

“全能记者”并不是新概念,只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媒体愈发先进,新闻进入全媒体时代,倒逼记者从用脑用手写新闻,改为用电脑手机做新闻。新闻业变得越来越看中效能――最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新闻量,最少的人员付出获得最丰富的新闻样式。照这个标准,“全能记者”性价比很高。

而有关“全能记者”的定义,现在新闻界流传最广的,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的理论。奎恩博士认为,“全能记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和报纸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第三个层次是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现在,这种“全能记者”的锻造模式,在各大媒体尤其是新媒体随处可见。初入媒体的新记者写得了文章、拍得了照片、录得了视频、做得了片子,真真是“只要有工具就能出新闻”。每个记者都努力让自己具备更完善的能力,至少看起来可以玩转所有的新媒体工具,似八爪鱼一般染指各种新闻形式。

这让入行多年始终坚守文字岗或摄影岗的老记者们情何以堪。身为一枚普通老记者,看到“全能记者”这样的概念阐释,内心涌起的真实呼喊其实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平日做惯了文字记者,所录视频的质量真心不敢恭维,严肃的时政新闻居然拍出杂乱的社会新闻效果;所拍照片也缺乏美感,单反相机当傻瓜机用。这就是资质平庸的文字记者,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表现出的无力感或者挫败感。

但这并非个人困惑。现在是人人都能做记者的时代,记者随便拿出“写拍录制”的一方面能力并非一定能“艳压”路人,反倒是突发新闻中路人的记录水平常常“秒杀”专业记者。在重速求量的全媒体时代,新闻已经由重质的艺术品,变成了走量的快消品。新闻的个人特色被一再削弱,曾经备受推崇的推敲打磨之法也渐失阵地。

被时代逼着跑得快,实属无奈,但不应该忘记为何出发。新闻业即使背负再重的社会责任,记者们的自我认知再精英范儿、救世主范儿,也很难做到超能力附身。况且,在讲究“意义”和“价值”的行业,最挑剔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外在的形式越是繁复,真实的内容越是易被掩盖。再花哨的方式,读者最终看到的还是那一点新闻事实。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文字记者拍照录像,只是应该建立在一篇好文章的基础上。立足本职,是成功的第一要义。不可否认,新闻骨子里还是冒着些艺术气儿的。但凡冒着这股气儿的行业,优秀的从业者都得自带一股精神气儿,起码要摒弃随波逐流、杜绝人云亦云。媒体工具发达是不争的事实,但记者至少可以做到新媒体为我所用,为内容服务,而不是被捆绑手脚,成为工具的奴隶。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常言如此,很多“大牛”们的成功履历也可以为此做注。为什么在新闻业的发展道路上,却总想着去这个道理呢?在笔者的认知中,能写好一篇新闻、能写好一类新闻的,已属高人,单单想写好五百字的短消息就且得练几年。而“全能记者”的成功范本基本上闻所未闻。术业有专攻,光文字这一个活儿,就值得攻一辈子。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上一篇:立足检察培训,做尊崇宪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下一篇:邹韬奋和审查官的一场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