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中国文化

时间:2022-10-11 03:43:50

养生与中国文化

《周易》与养生

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中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2.《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同”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唐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的重要影响。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l.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3.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易经》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使中医养生的理论更完整。除上面所提到的,还有很多理论原则亦源于易经。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

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老、庄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养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和重人贵生。

1.道法自然

宇宙自然。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依照某种规律旋转着、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道”的内涵。“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命。” 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2.清静无为

老子倡导的静神养生观,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少私寡欲”和“无为处世”。“少私寡欲”是养生的内涵,“无为处世”是养生的方法。

虚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朴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无为。《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

“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生活。

3.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老子对“道”的解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所讲的“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老子恰恰看到弱而无用的东西之大用。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洼则盈”,“曲则全”,“后其身而身先”,“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守柔曰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的相反相成的“相生”原理

老子的“相生”思想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相互为好,相互共存,相互共赢的含义,有包含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即“有无相生”之义。

“弱”和“强”是相反相成的。正如《老子》第二章指出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现实世界中所有价值和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弱者变强”的原则

对于“弱者变强”老子不是主张用人间的斗争和竞争。因为老子认为“弱者”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人类社会竞争和斗争所带来的反作用。老子虽讲“柔弱胜刚强”,但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强者所胜。这里的胜,包含着相生,即排除斗争和分歧的,结束斗争的“相生”的胜利。不是战胜“强”的“弱”,并成为强的东西,而是追随“反者道之动”的道走向“相反相成”。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例子很多,如,“滴水石穿”,“以弱胜强”,“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于柔的状态,则可避免过早衰老。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守柔曰强”健身的方法

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

4.重人贵生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形成了修炼观点。

性命双修的思路

“性功”,即指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命功”即指对身体保健的修炼。全真派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将形体的修炼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

形神兼养的思路

庄子养生主张养形和养神并重,倡导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刻意》曰:“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其作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对防病健身很有价值。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上有男女锻炼的不同姿势44式,为研究先秦导引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众术合修的思路

道家在理论上强调“生道合一”,在实践上重视众术合修,这是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练玄玄功,称为玄玄上帝。后世道家功法很多,如炼丹、服气、导引、房中、服饵、画符咒语、环境等等。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和兴趣广泛:“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修身养性

倡仁德――施“仁”于人。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讲孝道――敬老爱幼。《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的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2.中庸平和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因人而宜,养生“三戒”。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3.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饮美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4.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养生原则和方法外,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概括与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皇帝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

《灵枢》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本质的认识是唯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以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又详细论述了衰老变化的过程及其衰老的各种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黄帝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强调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顺应天时的预防保健的观点。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养生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和大量方法。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等等。

总之,先秦时期是中医养生学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使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在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分别提出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黄帝内经》则是这一时期的内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一篇:做不老女人 下一篇:女人中年养生需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