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口号意象分类研究

时间:2022-10-11 02:13:53

文化视野下的口号意象分类研究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口号”,指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出自《当代汉语词典》)而“口号”在古代文学史中的几种意象,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无关。在文化视野的下研究口号的意象分类,可以窥探出口号一词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文化视野 口号 意象分类

口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多种多样的意象,从最初的古诗词标题用语到一种诗歌、作口号诗、打油诗、顺口溜、暗号、外号等等。站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口号的意象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诗歌体裁

口号本为古诗词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之诗,始见于南朝梁简文帝 《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这种用法为历来的诗人沿用,作了很多类似的诗,如唐李白有《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杜甫有《晚行口号》,宋舒有《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直到清朝秋瑾还有《风雨口号》、《春暮口号》等。后来多用口号表示口号诗,如:

(1)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唐・王维 《凝碧池・诗题》)

(2)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人’之句,天下传之。

(宋・王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二、颂诗

口号是颂诗的一种,多是献给皇帝的。《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这一意义在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屡次出现。

(1)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2)参军色作语问队,杖子头者进[口号],且舞且唱。

(3)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子,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诸杂剧色打和,再作语,勾合大曲舞。

《东京梦华录》所记大多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其中有两章是专门描述朝廷朝会、郊祭大典的,因而口号作为献给皇帝的颂诗在这一文献中是很常见的。

口号除了是献给皇帝的颂诗外,也可以是写给身份地位高贵之人的颂诗,宋朝彭乘的《墨客挥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时吕晦叔以金华学士知颍州,启宴以招二公。于是欧共自为优人,致语及[口号]。高谊清才,绅以为美谈。”这里的口号应该是欧阳修赠予吕晦叔的。

三、随口作诗

在表示某种诗歌的基础上,口号慢慢用作动词,表示随口作出的诗句,相当于口占。但结合语料库所检索出的语料看,这一意义主要用于明清。比如:

(1)李即席[口号]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明・冯梦龙 《情史》)

(2)薛如卞[口号]一首诗道:孔门三千徒弟,谁如狄姓希陈?染鼻溺尿拔橛,专一侮弄西宾。

(明・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

(3)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清・曹雪芹 《红楼梦》)

(4)邹东瀛道:“大刀王五的名声,我时常听人说过。谭嗣同就义时候,[口号]的那首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昆仑’就是指康有为和王五。

(民国・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

四、打油诗和顺口溜

由于口号开始时就是随口作的诗,随着口语的日益发展,创作口号的人越来越多,其性质也由原来的高雅、正式而渐渐通俗化。因而发展到明时,口号的诗渐渐变为打油诗、顺口溜。有一些口号具有一定的深意,就成了俗谚。这一意义在明代的文献中极为普遍,主要出现在“三言二拍”、《今古奇观》等小说中。

(1)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 着他,胜似为驸马。 (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嘉靖间,吾郡城缙绅有遭大祸,及穷窘挫辱者,里中士人为[口号]诮之,反古语以示意曰:“书中自有千钟粟,汤通判家中啜薄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3)后来崔生出仕,讨了前妻封诰,遗命三人合葬。曾有四句[口号],道着这本话文:大姊精灵,小姨身体。到得圆成,无此无彼。

(明・凌初《二刻拍案惊奇》)

五、暗号和口令

口号后来也被用于特定的群体,表示“暗号、口令”之义。表示这一意义出现于明,清文献用例较多。

(1)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2)时城内犹于西街演戏。有奸人为内应,打[口号]三声,贼遂攻入。

(清・三余氏《南明野史》)

(3)预定以红带为号,[口号]是‘除暴安良’四字。

(清・曾朴《孽海花》)

六、外号和诨号

明清时期我国的小说题材进一步增多,而表示外号这一意义的口号一词主要用于一些侠义小说中,如:

(1)话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2)笑说道:“你可是庞三夹?如今咱老子替你改个[口号],叫做庞一刀罢!”提起斧来,一斧砍为两段。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此外在《野叟曝言》中“飞娘道:‘此二人本领,虽不能深知;而江湖[口号],豪杰评论,大约介乎白兄、舍弟之间。’”这里的“口号”大约和“评论”同义。

在清小说《杨家将》有“二人战上数合,天神佯败迟走,引杜夫人追来,作起妖法,念几句[口号],忽天昏地暗,狂风怒起,空中四十九个黑煞魔君,各执利刃飞下。”这里的“口号”应是我们现在说的“咒语”。

参考文献:

[1]龚琰:《审美视野下的意象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朱全福著:《“三言”、“二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宋兴杰(1989-),男,安徽舒城人,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童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下一篇:绩效考核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