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其传承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11 12:05:08

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其传承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含义基础上,以岭南传统村落小洲村为例论述,把小洲村内的公共交往空间分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类公共交往空间,并分析小洲村内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特点,进而提出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传承策略,以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新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小洲村;传承策略;

1 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

1.1 交往空间

在我国,交往空间在狭义上一般是指那些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在广义上则可以扩大到所有能够满足公众交往需求的公共设施用地。我们通常把用于情感交流、社会交往公共的空间和场所称为公共交往空间。[1]

1.2 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

从传统村落这个领域对公共交往空间进行研究,有必要对“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进行界定。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包括场所及场所中的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村落里人们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第二,传统村落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2]

2 小洲村村落传统公共交往空间的分类

2.1 小洲村“点”状公共交往空间

2.1.1祠堂

小洲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保留下来祠堂共有9座,其中 8座均毗邻河涌而建(除吕山祖),形成“古祠临涌”的传统特征。祠堂相对均衡地分布于村内,祠堂建筑是人们精神意识中的一种存在,同时祠堂也是家族举行各种庆典活动、祭拜活动的场所(图 1)。

2.1.2桥

小洲村内现存建于不同时期的各式桥梁 50 多座,大多已逾百年。桥在岭南传统水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又是村落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同时还兼具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2.2 小洲村“线”状公共交往空间

2.2.1街巷

小洲村的街巷整体格局呈现放射状的蛛网式布局,街巷的延伸方向基本都是与水道垂直,形成典型的岭南民居中的梳式布局(图1)。

2.2.2河涌

小洲村的河涌整体布局以石岗形成一个环形,然后通过西江涌、细涌与石涌的“Y”形连接,形成岭南蛛网般的水系,村民可以随时随地亲近河涌。村里的河涌与街巷基本都是垂直相交,沿着河涌形成了很多的对景空间(图1)。

图1 小洲村祠堂分布图 图2 小洲村广场分布图

(图1、图2来源:郑《广州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对其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

2.3 小洲村“面”状公共交往空间

2.3.1广场

在小洲村的公共空间中,广场是重要的集合场所。在小洲村我们可以看到用建筑和水道围合的小型绿化前院,以及用行列的植树来进行引导的这些序言空间,这些手法都会立刻激发起大家对主体广场的注意(图2)。

2.3.2绿地

华台山是小洲村开村之际的村落制高点,自然而然形成村落的中心。村落开始的建设结构也围绕着华台山开始,因此在华台山周边我们可以看到延伸出的放射状的街巷公共空间。

3 小洲村传统公共交往空间分析

3.1村民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

3.1.1 均质化的生活方式

小洲村是一个传统的岭南水乡,具有典型的传统村落特点。村民在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里工作,工作没有明显的分工,所做的事都大同小异。相对城市来说,乡村具有更为朴素的情感和人情优势,这里的生活呈现均质化。

3.1.2 共同的文化背景

共同的文化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因素。作为传统村落的小洲村,村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他们有着相同的和风俗习惯,这无疑起到了巩固邻里关系,增强凝聚力、归属感的重要作用。

3.1.3 血缘关系

传统村落中祠堂是凝聚家族团结的精神场所。小洲村村民是以姓氏祠堂为中心聚族而居,以血缘为纽带建立人际交往关系。村民有着共同的家族利益,彼此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帮助,邻里交往频繁,使得整个村落富有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3.2小洲村传统公共交往空间的特征

3.2.1 尺度空间

在小洲村村落中,除寺庙、宗祠外,交往空间大都是自发形成,并根据需要添置了一些设施。如河涌亲水台,起初别的什么也没有,随着使用的人增多,便根据需要布置一些设施,供村民洗衣、洗菜等用。

3.2.2模糊空间

模糊空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间界限的不确定性,二是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三是空间感受的含蓄性。小洲村的公共空间大多没有明显的空间界限,功能也是复合的,也没有明确的用途。同一个交往空间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交活动。

3.2.3序列空间

小洲村的交往空间是一个由“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实现合理过渡的系统交往空间。在这个系统的交往空间中,公共空间作为最大的结点,而私密空间则作为最小的结点,这些一系列的结点都是通过道路、街巷来组织的,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满足不同层次交往需求的交往空间序列。

4、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策略

4.1 保持并恢复优秀乡土建筑交往空间

传统村落中的宗祠、寺庙等建筑都是优秀的乡土建筑,它们在村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保护这类优秀乡土建筑应做到“形”与“神”的传承。首先,对现存的优秀乡土建筑应采取保护和修葺的方式,作为“文化遗产”和“活化石”保留下来,开发其旅游业的价值以及文化研究价值;第二,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形之余,应该挖掘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自然共生的这种极具生态内涵的绿色营建技术。[4]

4.2塑造和谐基础设施交往空间

4.2.1空间尺度的维护

传统村落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在咫尺之间,这些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

4.2.2空间秩序的维持

传统村落邻里空间体系主要是依靠“里”、“巷”来构建,布局遵循着“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的空间秩序。人们在这些空间里或快步行走,或悠闲散步,或驻足谈话,或坐息静思,处处都体现出传统村落的人情味。新村的规划设计应以人的精神情感为依托,结合传统村落“里、巷”构建思想,在空间上体现秩序感和条理性。

4.3发掘和保护民俗活动空间

对民俗活动空间的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其深邃的优秀乡土文化,并且尽可能的保持传统村落的民俗精神个性。对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的农村习俗活动及农村制度化活动,可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改造成具有观赏性质的景观活动进行传承。

结语

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是构成传统村落格局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得到高效利用的复合的、有序的交往空间网络,为村民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场所,促进了村民的和睦相处。作为传统公共交往空间,具有现代公共空间不具备的优点,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静.传统城市交往空间的再生与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88-92.

[3]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何敬东.论后乡土建筑[J].四川建筑,2004,(8):48-50.

[5]李远行,陈俊峰.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07,(4):50-61.

上一篇:暖通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技术难点探究 下一篇:关于东北地区监狱建筑设计中照明设计节能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