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时间:2022-10-11 12:03:26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摘要: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确保其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完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存在的问题 原因分析 完善措施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完成科研、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房屋及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设备、家具、图书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有价值分散、使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央部门出台一系列涉及国有资产管理、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的暂行办法和通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已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职能履行;另一方面也为某些单位和部门谋求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吃大锅饭”的问题,在资产的购置上缺乏有效的计划性和统筹规划。造成了一方面某些单位因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办公和科研设备,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而另一方面某些单位却因盲目重复购置,或购置所谓价高质优的设备,导致大量设备的闲置和浪费,造成了潜在的流失。

(二)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财务核算脱节

近年来,随着资产清查等工作的开展和推动,事业单位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有很多单位日常疏远管理。例如在发生固定资产捐赠、调拨、毁损或丢失时不能及时入账或使资产长期游离于帐外,造成有些固定资产使用多年仍未入账,有些资产已经报废却还在账上,再加之很多单位不按规定进行资产盘点或资产盘点流于形式,那么帐实不符就显而易见了。

(三)资产处置随意性较大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对资产处置的范围、方式、处置程序、审批流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某些事业单位在资产的处置过程中,目无法纪,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而随意处置;对淘汰、更换下来的无账物资,没有建立处置、收回残值制度,或私自作价处理,或送亲朋好友,十分随意,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产权关系不清晰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有权对国有资产的存在、变更与处置进行监管与调控。但实际工作中,某些事业单位通过办实体,搞“三产”,无偿占用房屋、车辆、办公设备等大量的国有资产,将非经营性资产变成了经营性资产,从中牟利,损害国家利益。某些事业单位因受规定限制,购置了高档小汽车,却将小汽车的产权又转到下属企业,有的则把下属企业的车辆调到事业单位使用,导致产权关系不清。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责任心差

长久的经验表明,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则缺乏统一的标准,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整个单位的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足,管理和责任意识淡薄。此外,事业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并且有明确的惩处措施,但对有关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则保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强调钱而看轻物的思想非常严重。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及人员配备不合理

部分事业单位因规模较小,未设置专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通常由财务或者后勤部门代行其职,这就形成了多方管理,权责不分的情形,其结果必然无法对固定资产实行有效地检查、协调、监督和控制,严重的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某些环节出现真空。正是由于机构的不健全,也使得人员配置不尽合理。由于专业的限制性,某些兼管资产的财务人员或后勤人员不了解资产的属性,对于某些物品的归类不明确,从而在物品的分类过程中造成混乱的记录现象,使管理过程更加复杂化,限制了资产管理有效性的提高。而且财务人员既要进行价值管理,又要进行实物管理,一人多岗,容易疏忽和遗漏不说,还严重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对单位的资金管理和财务收支有明确的制度和明晰的报告,但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和统一化。在工作过程中只强调对物品的购置,但在购置完成之后却对管理工作忽略不计,例如登记的缺失或账目的不清楚,物品的领用不明确到个人、保管工作的记录不够详细化、没有完备的手续等,使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不能明晰化;二是不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管力度够。按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对各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造成损失的主要责任人追究责任并施行一定的惩罚,但实际的情况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负责人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从而使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监督与处罚力度

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要强化各单位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将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提上同一高度,特别是对单位的负责人,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效率与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对固定资产的监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现象要严格按规定处理,要绝不姑息,切实提高管理人员依法管理的思想。

(二)加大年度产权登记工作力度

做好年度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是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产权登记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年检、变动、占有和注销工作。在年度产权的登记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即加大对产权年检工作的检查力度,对产权的变动及占有情况做到认真详细的记录;此外还需要做好产权的注销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流程

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包括固定资产购置、领用、维修、报废等在内的规范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各种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或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人员要实行相应的惩罚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台账和卡片账, 加强固定资产明细核算, 对固定资产增减事项要及时入账, 严格做到账账相符, 账卡相符、账物相符, 坚决杜绝有账无物、账物不符现象。

(四)强化预算管理,完善资源配置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资产的各种情形如形成、使用等减增变动管理与预算编制的各个过程保持一致性。在编制预算阶段,需要管理部门对初期的资产存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审核意见,为预算部门的草案提供一定的支持信息;执行和调整预算阶段,将预算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息动态地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 输出资产增减变化的数据, 为预算执行、调整、资产调剂提供重要参考。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中自我循环和自我封闭的运营体系,为预算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以存量来约束增量,以增量来调节存量。

(五)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建立资产处置机制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建立标准化的资产处理措施。对单位购进或已有的各项固定资产建立标准的登记制度,对各种资产的情形进行详细的登记比如资产的新旧程度、能否正常工作等进行入库记录。在资产的处理过程中,施行“申请-批准-审核”处理措施,对资产的处置做到账面和实际情况一致,避免出现不规范情况的发生。

四、结束语

总之,深入开展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工作,需要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转变改革观念,深化改革方式,创新改革办法,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蒋前鸿.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J].管理观察,2010(7)

[2]宫秀芬,许碧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6(6)

[3]赵春荣.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济,2003,(4)

[4]齐翠燕.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

上一篇:有关新形势下基层林业统计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建议